学者阎崇年无锡签售遭遇“耳光事件”后,10月11日,第八届北京图书节在地坛公园隆重举行,阎崇年专门来到地坛图书节与读者交流清史研究,活动结束后,阎教授为少部分读者签名合影留念。为了预防不测,主办方请来多名头戴钢盔的保安在现场保护阎崇年。
看到媒体上刊登的阎崇年在多名头戴钢盔的保安的护送下离开现场的这张夸张的照片,我不知道,这是保护学者阎崇年的人身安全,还是对本应充满书香之气的图书节的一种亵渎?
现在的学术风气,出现了“铜臭气”,在普及历史和文学知识的同时,为了赢得收视率,一味从商业化角度吸引大众注意力,使学术变了味,“荧屏”成了学者“戏说”的“讲坛”。
其实,阎崇年无锡签售遭读者掌掴,网络暴力演变成肢体暴力,是学术之争极端行为的一种表现。据媒体报道:网名“大汉之风”的这名打人的黄姓男子,对于掌掴阎崇年,他声称不后悔,并表示与阎崇年对于清史某些学术观点上的不同,是自己出手打人的主要原因。
学术争论升级为肢体冲突,是非之外更值得人们深思的“百家讲坛”的节目宗旨是普及知识还是“戏说”历史?在《百家讲坛》上一炮而红的学者,电视为他们赢得盛名和丰厚的财富之余,也招来不少争议和骂名。在阎崇年遭到掌掴之前,这些暴力情绪早就泄露在网络之中。许多学者都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当借助大众媒体搭建的话语平台发表观点时,主讲者不能掺杂太多的主观意识去片面评价历史事件,更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将一些未经慎重思考、值得商榷的观点一股脑地抛给观众。
平心而论,现在的“百家讲坛”,只有“讲”,没有“争”,尤其是对那些一家之言的历史观,缺少了“争鸣”的氛围,容易误导观众,这与“普及历史知识”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普及人文知识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现在,学者阎崇年需要头戴钢盔的保安保护,不但斯文扫地,这种行为的本身就是对学术的一种侮辱。
(责任编辑:小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