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第七届金鹰电视节上,两个月前兵败上海电视节的《闯关东》着实打了一次漂亮的翻身仗:横扫包括最佳长篇电视连续剧在内的7 项大奖,而其编剧高满堂更是拿到最佳编剧大奖,再次成为“潮人”。
有着“金牌编剧”美誉的高满堂,不仅书写了《闯关东》、《家有九凤》、《大工匠》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据说其稿酬更是行内天价。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高满堂,拥有着那个时代人的朴素情感。回忆过往:母亲是一位没有工作的家庭妇女,父亲是一位售货员;在大杂院度过了贫寒的童年、少年时代;此后,作为知青下乡插过队,读过大学,当过教师;1983年调入大连电视台,从此,翻开了他的电视剧编剧生涯。屈指一算,高满堂在编剧这个行当已经修炼了25个年头。
细数高满堂的作品,无论是早期的《咱那些日子》、《家有九凤》、《错爱》,还是近年的《大工匠》、《闯关东》,都是以关注底层的小人物为主,并以历史跨度大,反映社会变迁见长。这一风格特点几乎在他所有作品中都有所凸显。
对此,高满堂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普通老百姓构成了历史的主体。关注民生聚焦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追求,构成我创作的主线。”
在高满堂看来,《闯关东》的成功绝非偶然。出生于一个“闯关东”的家庭,高满堂对于家族的这一段历史知之甚详。高满堂的爷爷和父亲从山东平度闯到大连,在一艘只靠风作动力的小船上死里逃生。
高满堂介绍道:“闯关东时,我爷爷40岁,我爹16岁,我从小就熟悉闯关东的故事。创作这部戏时,我还采访了八十多岁的亲历者三舅、四舅。由于年代久远,对一些细节两位老人争得像孩子一样。”而令高满堂遗憾的是,没等到《闯关东》这部剧播出,三舅、四舅都先后离开了人世。对于高满堂而言,《闯关东》的整个创作过程,也是他感悟生活的一段历程。
“也许正是经历过人生的酸甜苦辣,有生活的载体,写作起来就得心应手。”高满堂把自己的创作秘诀归于生活历练。“编剧一定要站在民众之肩,关心他们,与他们沟通、交朋友。”
在高满堂的一篇人物小记上有这样一段话:“我愿意传达一种更和谐、更美好、更能留存的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情感,或者和今天现实生活相碰撞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或情感方式。我一直认为情感的表达必须是朴素的,表现视角不是俯视而是亲切的接近观众的。”
电视剧创作之忧谈到内地电视剧市场,身为国内优秀编剧的高满堂忧心忡忡,“实话实说,我觉得中国的电视剧,缺少探索,缺少浪漫,缺少戏剧性的大开大阖,缺乏鲜活的人物塑造”。
他分析到,影视的成功也是靠挖掘人的心理,塑造人的形象,但眼前的现实很严峻。近年来,随着内地电视剧逐步市场化,电视剧的创作更多注重电视剧的卖点和收视率。“中国电视剧一味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场面的华丽宏大,但最大的遗憾是很难留下让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
高满堂认为,电视剧创作所追求的应该是艺术典型的鲜活塑造。“只有艺术典型具有保存和收藏价值,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高满堂感叹道:“近年来,银屏上虽然出现了《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亮剑》中的李云龙、《闯关东》中的朱开山等大家喜爱的艺术人物形象,但是这样的人物太少太少,这是影视创作的极大遗憾。”他呼吁电视剧领域能出现更多耐得起琢磨的艺术形象。
而对于当下的热门题材亲情剧,高满堂说:“有些亲情戏里把亲情放到了太高的位置,简单地认为亲情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实,家庭中的矛盾不比社会上的矛盾少,也不比社会上的矛盾简单!”他认为,亲情题材的关键是要能把人性写出来,而不能回避现实问题和矛盾。“其实,所有的爱都是‘打’出来的。如果在矛盾设置和人物刻画上没有大的突破,亲情剧很快就会因为跟风严重而死掉。”
年轻编剧不该怨天尤人编剧的地位是业内一直关注的焦点话题。目睹了内地电视剧几十年发展变化的高满堂,在这一点上不乏发言权。他直言道,现在国内越来越重视编剧,这是一种进步。然而对于不久前的中国编剧维权一事,他认为,“编剧维权是应该的,但编剧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创作中。与其维权,不如把自己的作品写得更好。”高满堂说,一个编剧从无名到有名,必须经历酸甜苦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写剧本,那个时候没有稿费,到80年代的时候才有稿费,一集是200 块钱。”高满堂说,内地的电视剧创作氛围比较浮躁,中国很多年轻编剧学习国外电视剧的技法和故事结构,但远离人们的真实生活,不去体验生活,是本末倒置。“当下的电视剧观众、制片方、购片方青睐的仍是鲜活的生活素材。编剧应该尊重生活、沉溺于生活里。否则很难写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作品,塑造出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中国的一些年轻编剧还有待成熟——不要怨天尤人。目前我们有很多年轻的编剧成绩不大,但骄气蛮大。我希望他们好好做,困难毕竟都是暂时的。有一天,你会有发言权,前提是你的作品得到投资方和观众的认可。”
同时,高满堂强调道,编剧也应该有市场意识:“现在是一个市场年代,如果没有市场,投资方不会投钱,电视台不会买剧,因此市场调研是必需的。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最怕的就是自我感觉良好,千万不能孤芳自赏。”
《闯关东2 》“绝不狗尾续貂”
今年对于高满堂而言是一个丰收年,《闯关东》已经播完,《天大地大》在制作中,和高希希合作的《漂亮的事》也在推进中,之后还有《北风那个吹》、《满堂爹娘》两部作品。一年中推出5 部剧,如此“高速运转”是否会影响创作品质?
高满堂笑答,“其实,这5 部剧都是积淀了好几年的本子,只是同时期拍摄创作而已。《漂亮的事》去年年初开始酝酿,《闯关东》已有两年多的积累,《天大地大》是前年开始创作的,只有《满堂爹娘》是全新的”。
随着《闯关东》红遍全国,有业内人士认为它已经达到了中国电视剧收视率的顶点,而高满堂也不失时机地开始闭门创作《闯关东》续集。谈到《闯关东2》后能否超越前作,高满堂说:“我希望我能超越朱开山。续集不好写,但我绝不会狗尾续貂。现在的电视剧更多地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树碑立传,我决心让小人物闪光,我不会让观众失望。”
《闯关东》的故事从1904年一直讲到九一八事变,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再度踏上征程的朱家人的命运又会如何呢?高满堂透露,目前的初步设想是沿着第一部的时间发展脉络,年代跨度锁定在“九一八事变”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续集准备再做50集,仍然以家庭为切入点。“《闯关东2 》依然会聚焦普通百姓,表现出民族精神的强烈震撼力,但故事将在更加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展开。”高满堂介绍道,“《闯关东2 》的主题性、思想性,会比《闯关东》更加深刻,人物关系更加丰富。《闯关东》写的是一群男性,《闯关东2 》主要是写女性。”
《闯关东2 》是另外一家人的新故事,姐妹三个,带着小弟弟闯关东,他们经历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直到日军投降,再到解放军进入沈阳等八个阶段。高满堂说:“《闯关东2 》已经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开机了,明年年初就能与观众见面。”
从高满堂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初步预测《闯关东2 》仍将是一部质朴的平民大戏,正如高满堂一贯的创作风格。当问及如何坚守这种朴素大气的创作风格,高满堂不假思索地说:“坚持自己的风格来源于自信。因为我所经历的生活是与观众同呼吸、水土交融的关系。其实,也不用刻意坚守,只要是与自己的生活熟悉的题材,写起来就顺手,也最能迸发灵感”。
我给《闯关东》打98分——高满堂对话录
文 /刘静
《综艺》:如果让你给《闯关东》打分,你自己会打多少分?你认为《闯关东2 》有可能超越《闯关东》吗?
高满堂:我为《闯关东》打98分。总体来讲,《闯关东》采用了史诗式的叙事方式,能勾起人们对旧日难以忘怀的情感。作品所触及的生活素材相当新鲜。 同时,《闯关东》展现了集体群众鲜活生动的群像,对历史感与现实感挖掘深入,这些都是《闯关东》的动人之处。当然也难免有遗憾,拍摄中,一些场景和人物很难真正还原,有些失真。
对我而言,《闯关东》这部作品有很深刻的纪念意义。同时,我也很清醒:《闯关东2 》很难超越《闯关东》,但是我会努力。
《综艺》:从早期的《咱那些日子》、《家有九凤》、《错爱》,到近年的《大工匠》、《闯关东》,这些作品都聚焦于小人物的,你是否会尝试改变戏路?
高满堂:我深信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我原本是一位来自底层的普通老百姓,我的所有创作从来没有脱离过自己的生活,我所写的都是自己真实的人生感受。曾经有人问我是否可以写青春偶像剧,我回答道:“不如杀了我吧!我写不了。”
《综艺》:剧本创作和电视语言的运用会有很大的差异,编剧和导演往往会因为不同的创作理念而发生分歧,你认为编剧和导演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
高满堂:编剧没有必要太坚持自己,也没必要太清高。如果编剧和导演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那作品一定不会出色。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当然要考虑商业的取向,因此导演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只要有道理,我会立马修改。作为一名编剧,我创作的作品差不多都会修改,而且修改基本上都达3 稿以上。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导演和编剧是紧密联系的,剧本时刻处在动态调整中。
《综艺》:你与高希希、杨亚洲两位导演的合作都在三部戏以上,你对他们如何评价?
高满堂:这两位导演应该都是当代优秀的电视剧导演代表,他们有自己完全不同的创作风格。杨亚洲对底层人物的生活把握得很细腻、很纯净。后期剪辑追求精致、唯美。在剧作上很严格,苦下功夫,经常是拍一场戏改一场戏,很注重细节的拿捏。
高希希的特点是气魄宏大,他擅长年代戏。在国内导演中,他把握年代戏可谓是独树一帜,非常独到,作品中对于社会以及人性的思考更具哲理、更深刻。在具体的拍摄中他更主要把握总体思想,试图把精神内核挖掘得更深。
《综艺》:除了《闯关东2 》,你接下来还有哪些新的创作动向?
高满堂:今年大概有5 部剧出炉。除《闯关东2 》还有《北风那个吹》、《满堂爹娘》、《天大地大》、《漂亮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