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家中设置了简易的灵堂,供亲友悼念
新华网北京10月21日电
题:谢晋:站立的伟岸的大树——谢晋与女导演们的故事
走进设在谢晋书房的灵堂,女导演们泣不成声。轻轻地将一支点燃的香,插在谢晋的遗像前,石晓华、鲍芝芳悲切地说道:“老师,是您教会了我们艺术,教会了我们生活,教会了我们做人。您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恩师。”
2008年,汶川地震后,谢晋将最后一部遗作《中国站立成树》,留给了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在百年中国电影史上,他何尝不是一棵站立的伟岸的大树。他的贡献,是他那些珍藏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时常被怀念、被向往、被回味的一部又一部经典之作。他的贡献,更是一代又一代被他树立起来的一名又一名电影艺术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史上,一批杰出的女导演黄蜀芹、史蜀君、石晓华、鲍芝芳、武珍年、卢萍等等,都是在他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谢晋和她们的故事,是一部读不尽的大书。
《啊!摇篮》:1979年谢晋拍摄完成了这部最初名为《马背摇篮》的电影《啊!摇篮》。影片的创作体现出谢晋对于电影变革与中国电影“现代”转型的最初思索,传达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变革的重要信息。
他在她们最困难时伸出援手
武珍年是谢晋影片《高山下的花环》《最后的贵族》的副导演。虽然长得黑黑瘦瘦,工作起来,武珍年却雷厉风行、干净利落,很有点男子气。武珍年说,这都是向谢导学来的,跟在他的后面,不喜欢电影的人也会被他的激情燃烧,不得不热爱这份事业。上世纪80年代初,武珍年的婚姻发生了问题。那个时期,婚姻问题,不是小事是大事,谁在这个事上出了问题,往往被认为品行不端,作风不正。武珍年被宣布不得被重用,今后不能当导演。万念俱灰的她,想到谢晋,他是个正直、仗义的人,但是她又不敢直接找他,找到在资料室工作的谢晋爱人徐大雯。大雯当晚和谢晋说了武珍年的情况。第二天,谢晋一到厂里就宣布:“下一部影片《高山下的花环》,由小武来当副导演。”立刻,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谢晋力排众议,还是起用武珍年。回忆当年,武珍年强压心底的悲痛,说:“在我困难的时候,谢导向我伸出了手。从此,改变了我的命运。没有谢导,就没有我今天。”
石晓华是著名的儿童片导演,她执导的《泉水叮咚》,获得很高声誉。“文革”中,她被赶出文艺界。谢晋也不断遭到批判,但又不得不用谢晋。一部名为《磐石湾》的戏,交给谢晋拍摄。谢晋有了那么一点“小权”,立刻就把石晓华召到剧组。后来,石晓华跟着谢晋拍了《青春》《啊,摇篮》两部戏。这两部戏,都是谢晋点的名,做他的副导演。石晓华说:“谢导在我心中的地位,超过了父母。父母养育了我,但是引导我走上艺术之路,并且取得成功的,是谢晋老师。”
他教会她们艺术创作的真谛
有一天,石晓华随谢晋去机场拍戏。到了那儿,谢晋笑着对大家说:“今天让你们坐一次直升机。”大家高兴地上了飞机,但是,左等右等不见起飞。随后传来消息,前面的一架出事了,掉下来了。大家慌了,说不要飞了。部队同志也说不飞了。但是,谢晋坚决地说:“飞。”飞机起飞了,所有的人都紧张得不得了,只有谢导一个镇定自若,并且谈笑风生,给大家讲了很多故事。石晓华说:“可惜,我一个也没有听进去。心里在祈祷,快平平安安下来吧,直到飞机落地,我还失魂落魄。”这时候,谢晋严肃地对大家说:“今天为什么让你们坐一回直升机?因为我们的戏中有一场戏要拍到直升机。你们连坐都没坐过,怎么会有感受,怎么去分镜头,怎么去导好戏?”石晓华恍然大悟,深为感动。她明白了,艺术是需要献身的。这就是谢晋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艺术成就的根本所在。
在《啊,摇篮》中,谢晋让黄蜀芹把驴子管好。驴子有什么好管的?黄蜀芹不明白。这对于成长于城市中的黄蜀芹来说,还真是个难事,这还是她第一次看到驴。谢晋对她说:“我要的是真实。一定要让驴转圈狂奔起来。”黄蜀芹说:“拍摄时,不行的话,演员可以一遍遍地重来。让驴重来是不可能的,只能一遍就过。我就天天和驴在一起,和它们亲近,弄得浑身又脏又臭。拍摄那天,我把驴领到离镜头十几米的地方。我站在它们前面,两腿分开,两手高举,以免驴乱跑。等开拍的口令一下,我放下手,与驴一起冲了出来。总算圆满完成了任务。从此,我知道什么叫认真,什么叫献身艺术。”
鲍芝芳是《牧马人》和《秋瑾》的副导演。她说:“能够做谢导的学生,是我一生中的荣幸。《牧马人》是第一部涉及"反右"题材的戏,在政治上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是,谢导顶下来了。他说,他是用他的良知,在拍戏,在选择剧本。那时,朱时茂还不太会演戏,谢晋让他在开拍前做10个小品。最后,朱时茂不仅很好完成了角色塑造,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演员。谢导脚踏实地的作风,影响了我,让我受用一辈子。”
他言传身教使她们懂得做人
一个寒冷的日子,谢晋从外面回来,办公桌上放着两张病危通知书。他拿起来一看,一张是他的儿子阿三的,一张是照明工人王师傅的。他立即叫人备车去看王师傅。有人提醒他,还是先去看儿子吧。谢晋说:“王师傅和我合作了两部片子,他是一位优秀的照明工人。”赶到医院,王师傅已昏迷,谢晋大声喊着王师傅的名字,王师傅睁开眼,随后闭上了,永远。谢晋拉着王师傅的手,痛哭不停。然后,再去另一家医院看望自己的儿子。几天后,他的阿三也走了。
《高山下的花环》中,有一场大场面的战争戏。那一天,正准备引爆炸药时,发现了还没有撤回来的剧务小龚。小龚耳聋,没有听到撤回的命令。大家急得不得了,又喊又叫。谢晋立即阻止道:“不要乱吼乱叫。万一,他心慌,踩上雷管怎么办?”就这样,大家憋着气,静静地看着小龚慢慢走回来。
郑梅萍是《女篮5号》中跑龙套的女演员,后来不幸逝世。她的母亲定居在华盛顿。《最后的贵族》在美国拍戏时,谢晋特意将她的母亲接到剧组,陪了她一天。郑梅萍的母亲激动得不得了,眼泪直流。
《高山下的花环》拍摄完后,有关领导部门举办庆功晚宴。开场不久,就不见谢晋的身影了。他躲在一间房间里,看李存葆的另一部作品《山中十九座坟茔》。忽然,有一群人嘻嘻哈哈,走过他的门口。谢晋把门打开,怒气冲冲地吼道:“闹什么闹,笑什么笑。”武珍年说,谢导的这部戏,不是写战争,是写人民,为民说话,为民请命:像梁三喜这样为国捐躯,还欠着一大笔债的军人,像梁大娘这样推着小车支援前线,又顾全大局明事理的老百姓。那边前方将士流血牺牲,这边歌舞升平,又吃又喝又闹,他受不了,心里不开心。
女导演们说,谢导表面看来大大咧咧,说话嗓门也大,动不动批评人。其实,他心很细、很软,他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普通的照明工人、普通的剧务、普通的群众演员……他十分尊重,没有一点大导演的架子。他的言与行,影响了她们,让她们懂得怎样做人,认清自己的职责。
他像慈母般关心着她们
差不多在每一位女导演跟谢晋拍了两部戏以后,虽然有许多不舍,谢晋就让她们“单飞”了。武珍年“单飞”后,拍了《假女真情》。在厂里放样片时,她不敢请谢晋来看。不料,他不请自到。看完片子,谢晋笑着对她说:“小武,不错,你蛮聪明的。这个戏本子很单薄,但是你用了3个好演员:奚美娟、刘子枫、仲星火,戏被撑起来了。不错,就这样干下去。”女弟子每有新戏,他都要去看。史蜀君的《女大学生宿舍》、黄蜀芹的《青春万岁》《人鬼情》等,他都看了。他还乐呵呵地对别人说,她们拍得不错,有些地方超过他了。
转眼间,女导演们到了花甲之年,先后从岗位上退了下来。谢晋为此多次对有关部门说,60岁正是干事业的好时机,不应该让她们退。每次见着她们,他都要鼓励她们不要放弃。卢萍是《小小得月楼》的导演。在电影学院读书时,谢晋去给她们上过课。她退下后,谢晋的《鸦片战争》上马了,谢晋马上要她过来参加。卢萍说:“谢导真像我们的父母一样,什么都管。有一天,他看到我,说:你穿这件衣服不得体。然后,他告诉我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
石晓华退下后参加国际儿童电影节的筹备工作。去年的一届在宁波举行。新闻发布会那天,本来说好的一位领导不来了,怎么办呢?着急的她赶快去找谢晋老师。谢晋二话没说就来了。会上,谢晋还“许诺”道:“下一届的儿童电影节,我还要来,不仅人要来,还要带我拍摄的儿童片来。”他的到来,使整个发布会气氛活跃了许多。石晓华说:“谢导就是这样,对我们是关心得不得了。当我们有困难时,他总是出现在我们眼前。”
他把所有的苦藏在心里
史蜀君说:“谢导的命运,是任何文学作品编也编不出来的。他导演了那么多给人带来愉悦、带来欢笑、带来成长的作品,是许多人很难做到的。我们这些学生,为老师的命运难过,更为老师的精神敬仰。”
“他是一个十分坚强,把任何痛苦留着自己扛的真正的男子汉。”鲍芝芳这样说。谢衍去世后,她们去看他,忍不住也哭了起来。反过来,谢晋劝她们不要哭,说他扛得住。其实,他心里苦得不得了。谢衍落葬后,大家都回去了,他没有回家,跑到办公室去了。也许,只有在这里,他的心才会有点解脱。跟着他受了一辈子苦的妻子徐大雯,在谢衍的追悼会上昏了过去,检查下来,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需要动手术。那天,在重症病房的门口。谢晋的头顶着墙,双手不断地狠命地敲着墙,真是痛不欲生。鲍芝芳说:“可见,他的心苦到极点了。谁看到都会心酸,都会流泪。”但没有几天,他又投入工作。
人们知道多的是谢晋发现了许多演员,鲜知他培养了众多的导演,尤其是女导演。这是他对中国电影的又一重大贡献。从黄蜀芹她们这一批以后,影视界女导演寥若晨星。谢晋,他不仅属于他,属于中国电影。
(责任编辑:懿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