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个月的沪剧青少年才艺大赛近日落幕。“沪韵之花”的成功举办生动展现了沪剧艺术教育的喜人成果,也进一步印证了振兴沪剧一定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
观众老化令人忧
沪剧青少年才艺大赛初赛评委会主任张东平认为,“沪韵之花”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新的沪剧观众,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并对上海家乡戏产生兴趣。
学校重视是关键
华漕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吴宇虹在大赛中喜获红花奖。她的父亲表示,非常感谢学校对沪剧艺术教育的重视,让孩子能学一段家乡戏,做一回小演员,在沪语乡音的丝竹里得到了艺术的熏陶,丰富了人生的体验,也有效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逸夫舞台,一名戴眼镜、穿校服的小男生告诉记者,他是来给参赛的同学加油、当拉拉队的,没想到沪剧音乐居然那么优美动听。回家后,他就上网把自己喜欢的“燕燕做媒”等沪剧选段下载到了mp3播放器中。清水路小学顾剑校长介绍,虽然该校参加比赛的学生只有100多位,但却吸引了许多同学、家长、老师的关注和支持,犹如“蝴蝶效应”般,使沪剧在参赛学校的师生中迅速得到了推广。她希望能产生更多的沪剧特色学校,为沪剧艺术开辟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社会支持花更香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强调,除了政府支持、专业培训外,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也对“沪韵之花”的成功举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不但全程跟踪报道,还为“沪韵之花”的宣传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托举作用和激活作用。她说,长期以来,传统戏曲被各类新锐媒体和娱乐形式挤压到了边缘地位。而如今,有文化使命感、有艺术创造力的媒体人利用自身在社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时尚元素和全新方式的包装为弱势艺术助力,弘扬了传统戏曲,使“沪韵之花”这一沪剧普及教育和“扶贫”活动更加时尚化,也更加大众化。实践证明,振兴沪剧从娃娃抓起,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只有让时尚与传统真诚互动,让戏曲从小众回归大众,“沪韵之花”才能绽放得更加艳丽、更加清香。(实习生 邹伊栋 记者 端木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