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上海昆剧团全本《长生殿》 > 相关新闻

《长生殿》与杨振雄的评弹

  一、昆曲与评弹

  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白朴的《梧桐雨》、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明吴世美的《惊鸿记》,一直到洪昇的《长生殿》。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牢牢地牵动着几代艺术家的创作情感,更有着一大批的后来者为之伤情动笔评头论足,这个“情波”真可谓千古绝唱也!

  洪昇《长生殿》问世三百多年间,始终弦歌未断,足见其艺术魅力之巨大。

我这里的弦歌主要指除了昆曲之外的其他艺术样式如评弹等。非常有意思的是,昆曲和评弹虽属二种不同的艺术样式,但它们都发韧于苏州,都深受吴越文化的浸润,都承载着江南文脉特有的神韵。

  昆曲典雅幽婉,舞姿柔美摇曳,是抒情言志,融情入景的中国古代诗学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以歌舞来演绎故事。明中叶以后,传奇作品的大量涌现,戏剧的演出在以唱为主的基础上向着戏剧表演过渡,尽管唱词越来越富于戏剧性的抒情色彩,但唱仍是主要的。故魏良辅《南词引正》有“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之说。故事的推进、矛盾的激化,人物情感的抒发都要靠唱词来体现,唱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戏的成败(古代戏本也是案头读物)。

  评弹勃起兴盛于清乾隆年间,这也是昆曲称雄剧坛三百年后渐现式微之时(评弹最早源于宋元时的民间讲唱,始祖为元代松江莫后光,即刘敬亭之师)。评弹以“说、噱、弹、唱”(后又有做或演之说)构成独特的综合艺术,音乐、文学与说表三者互相烘托,融合而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评弹起于民间,主要的活动范围是江浙沪的茶馆书场,是典型的民间通俗说唱艺术。然评弹的俗,是大俗是俗中有雅,如同江南女子一样优雅、文雅又带着丝丝风雅(人情味道更浓)。要说昆曲和评弹的不同之处,沈沧洲《南词必览》讲的非常到位:“书与戏不同何也,盖现身中之说法,戏所以宜观也。说法中之现身,书所以宜听也。”

  昆曲和其它戏曲一样,是以“现身说法”为主,靠角色(演员)来演绎作家们所设定的情景,在舞台上只有角色,没有演员,永远是第一人称。而评弹风格是叙述体和代言体相结合一种艺术呈现方式,既是“说法现身”,又要靠第三者的说书人的说表来完成。因此,演员(说书人)和角色可以跳进跳出,有时可以已跳未跳、跳而不跳。在塑造人物形象、心理刻画、矛盾冲突时,说书人就用起角色(说法现身即代言式的表演)使得情景愈显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评弹和昆曲一样都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力和儒雅飘逸的文化品格,优秀的评弹书目都有具备很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这在已故弹词名家杨振雄先生身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他是敢于把昆曲精品《长生殿》改编成长篇弹词并以此贡献于弹词舞台的第一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评弹本《长生殿》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凡响的艺术神韵,为艺术百花园添上了浓重绚丽的一道风景。

  二、改编《长生殿》

  杨振雄先生1920年4月出生在一个评弹世家。其父杨斌奎就是一位弹词名家,以《大红袍》、《描金凤》久振书坛,素有“描王”之称。杨振雄先生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杨先生绍龄操弦,9岁随父学艺,11岁登台,14岁便在电台播唱。为了在艺术上尽快的成熟起来,19岁就离开父亲放单挡闯码头。《长生殿》是杨先生艺术道路上的转折点,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更是他作为一个评弹艺术家的闪光点。综观杨先生的一生,可以说《长生殿》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关于杨振雄先生创作《长生殿》动机,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如果以60年书坛生涯来说,最初的十年是我艺术上的朦昧时期,继之十年的前阶段,是我艺术道路上的徘徊和探索期,当时我提出一个问号,为什么弹词的书目,总是以“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这些雷同性的题材?为什么没有一部历史书作为题材呢?难道这一步雷池就不能跨越吗?当时,正是祖国遭受深重灾难被侵略的时期,我神往祖国盛唐盛世盛况空前的历史。因此我立志以盛唐盛世作为题材编写《长生殿》长篇书目。在过去,评弹艺人的文化多不高,要写这样一部作品并非易事,读书成了杨先生唯一的途径。尤其是杨先生在倒嗓后的近四年时间里,更是一头扎进了书堆了,认认真真地读了四年的唐史,俨然就是以学者的态度来对待创作,这恐怕在评弹界是不多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六七年的准备,机会终于来了。1947年,杨先生去上海“新仙林”听父亲说书,恰巧那天接他父亲的下一档演员突然生病了,其实知子莫如父,父亲知道他已在艺术上有了一定的积累,是该小试牛刀的时候了,就对毫无准备的杨先生说:下回书就由你来顶。杨先生后来回忆说,当时自己确实没有一点心理准备,可以说是父命难违,是硬着头皮上台的。但要说什么书我的第一想法就是《长生殿》,但是《长生殿》的哪一段呢?考虑再三我就选了《絮阁》一回,因为这回书情节和人物多很丰富,书的趣味性很强很耐听。一回下来果然观众反响很好,父亲也是很得意。当然最高兴的是场方老板,要求我续了好几回,结果竟然轰动一时。一向颠沛流离在书坛默默无闻的杨先生,就这样一下子红了起来。真有点不知所措的感觉,但是杨先生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除了向同行请教,还向昆曲界徐凌云、俞振飞等求教。从此《长生殿》在书坛站住了脚,杨振雄也成了书坛崛起的一颗耀眼明星。

  杨派艺术所以能呈现出清丽典雅的风格,这和他的杨调唱腔是分不开的。杨调是在夏荷生“夏调”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马调”和“俞调”,又很好地溶入了昆曲的韵味,所以有人说杨先生的唱有“昆味”。虽说获益于昆曲,但他是用昆曲的韵味来丰富发展评弹的唱腔,不是强加,是润物细无声的“化”,把昆曲的声腔之美化在评弹里,为我所用。而且他的唱不仅仅是为唱而唱,是着力在人物和书情的发展中体现,手势、眼神、形体是全方位的立体呈现。既能表现高亢雄健的豪放气魄,又不失委婉深沉的柔美缠绵,时而刚柔相济,时而响遏行云,所以也有人称他的唱腔为“龙调”(也因为他的小名阿龙)。

  《长生殿》可谓多灾多难。清剧作家洪昇因为在国丧期间演出《长生殿》而被褫革了国子监太学生,“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1704年先生在松江演《长生殿》,后又往南京,归途在乌镇不幸落水而亡。真是可叹可怜。而我们的杨先生也是因为《长生殿》,在文革中被打成“三反分子”,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近乎丧命,所有的《长生殿》稿子被造反派悉数查没,最后把先生数十年的心血付之一炬。两位艺术家的命运是何等的相似啊!

  杨先生为了出版话本小说《长生殿》,劳累过度重病入院,是《长生殿》支撑着他一次又一次闯过了鬼门,直到《长生殿》1998年3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8月12日杨先生带着对《长生殿》的无尽眷恋驾鹤西归。

  杨氏《长生殿》倾注了他毕生的心血,以洪昇《长生殿》为蓝本,结合评弹艺术的特点,加上个人对李杨爱情及艺术的理解,再配以杨氏龙调的演唱和细腻灵动的表演,像江南之水清冽流畅、轻盈多姿,那样亲切,那样真挚,抒情之韵、人间之情扑面而来。

  下面具体就杨氏《长生殿》中《絮阁》(杨振雄、刘韵若、孙淑英演出)作一分析。所以选择《絮阁》,因为杨先生在1947年在上海第一次公开演《长生殿》时,就是演的《絮阁》。1962年和1979年《絮阁》又两度赴香港演出。1996年11月,在其弟也是杨先生艺术上的黄金搭档杨振言先生舞台生涯60周年活动上,杨先生以78岁高龄,抱病也是演出了《絮阁》,这是他舞台生涯的最后一次亮相。

  当时他已重病缠身,左半身已不能动了,但当他用右手拿起折扇,念出“风流若下风流苦,不是风流总不知”时,唐明皇风流倜傥的神情又一次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台下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一位艺术家对待艺术真是象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是好一个杨振雄!(1992年杨先生以一曲优美的《长生殿》荣获了第二届金唱片奖)

  三、风流惹下风流苦 不是风流总不知

  评弹是靠说表来介绍背景,交代过程,所以表书开场,不能啰嗦,力求精炼,几句话交代清故事的背景、人物出处,迅速进入矛盾。 “风流惹下风流苦,不是风流总不知”,这是昆曲十九回《絮阁》中唐明皇和梅妃幽会被杨贵妃发现后他开溜前的自叹。有悔过和自责之意。而评弹本《絮阁》是放在了开头。

  李(表):唐王,瞒了杨妃私召梅妃,为啥要瞒啊,是不是杨贵妃凶见她怕?并非,唐王觉的做这件事情亏理缺,瞒了她吧。看看不来,等等不有,不要让杨贵妃知道,弄的一场风波。

  (白):风流惹下风流苦,不是风流总不知,朕李隆基!……

  “私召”两字用的恰到好处,准确地反映了唐明皇的心态。不怕杨贵妃又要“私召”梅妃,唐明皇不想让这件事影响他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可见李杨是有爱情基础的,只是还不牢固)。两句念白,说明唐明皇对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是有心理准备的,很好地展现了唐明皇作为一个男人的好色猎奇的心理,是唐明皇人性化的流露。这和日下老板、官僚的二奶是同一心态。“不要让杨贵妃知道,弄的一场风波”,给听众透露一点信息,制造一点气氛(吊胃口)——下面肯定有戏。听众呢,也能体会到此时的唐明皇还没有把全部的情投入到杨贵妃身上。

  李(表):唐王看见梅妃骑马而来,青丝飘荡,罗裙摇曳,顿觉别有风韵。

  李(白):请妃子下马。

  梅(表):梅妃一看这么高,不敢下马。

  李(白):来来,待寡人扶妃子下马。

  梅(表):梅妃两只手朝唐王肩上一搭。

  唐(表):梅妃飘然下马。

  李(白):啊妃子,若非寡人相扶你怎样下马?

  梅(白):多谢陛下。

  李(白):免礼免礼!哈哈!

  (表):旁边老太监高力士一看,肉麻啊,你看这皇帝平时在金殿一面孔皇帝,现在在深宫内院,对一个妃子讨好得极,也会发臭飙功。老太监喜欢开玩笑双手一举。

  高(白):万岁爷,奴婢还没有下马,来,抱着奴婢……

  戏曲中的唐明皇始终是只皇帝面孔,就是在后半部分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的流露也只是一个皇帝对心爱妃子的情,离普通的老百姓远了些。评弹本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更多地是表现出唐明皇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让人觉的更亲切、更容易接受。尽管皇帝和我们的身份不同,所处的地位、环境不同,皇帝也是人,他有着和常人是一样的情感。

  “要不是寡人相扶,妃子如何下马!”明显地有调情味道,就如同老婆回家,丈夫挟了刚烧好的小排骨放在老婆的嘴里问:“老婆,味道怎么样?”既表现出常人的一面,又从另一个侧面让听众看到皇帝的冷酷。两年不见不是过多地表示欠意,而是只顾调情,唐王对梅妃的情是调出来的,并不牢固,只是一种男性追求刺激或说是一种性欲的需求。

  高力士是《长生殿》中和唐明皇相处时间最长、离的最近的一个人。他虽贱为奴婢,但他和唐明皇的关系是多层次的很微妙的,既是君臣主仆、又是朋友。一句“皇帝也会发臭飙功”,足见高力士对唐王的秉性是再清楚不过了。接着说书人马上进入角色,双手一举:“万岁爷,奴婢还没有下马,来,抱着奴婢。”要是换了其他人谁敢这么大胆,只有高力士。把高力士和唐王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表露无余。

  听评弹意在消遣和娱乐,虽说评弹的听客不一定是文化人,但他们都生活在吴越之地,受吴越文化的熏陶,因此,欣赏要求也有他的特殊性。什么样的听客就有什么样的艺术表现,这是相辅相承的。评弹是通俗艺术,追求俗中见雅,幽默、轻松,是阳春三月的轻风。在广大的评弹听众中,就时常以听杨先生的书以为是听客中的上品。

  四、梅妃即杨妃

  梅妃在洪昇的《长生殿》中始终是个幕后人物;评弹则把她请上了场,还特意安排和唐明皇有一档篇子(唱词)。梅妃的出场是从评弹书情的矛盾所需。说书最关键是抓矛盾、抓情节,正面交锋显然可以使矛盾达到高潮;二是对梅妃来说唐王是她此生唯一的依靠,只有得到君皇的恩宠,才是一个妃子最大的幸福。那么这不也正是杨贵妃的愿望吗?所以安排梅妃出场等于为后面杨贵妃的絮阁争宠找到了合理的由头,可以说梅妃即是杨妃。深刻地揭露了此剧所埋藏的悲剧情素,这又是杨先生的一大贡献。

  梅(唱):一见龙颜泪眼眸,

  两年宫禁万千愁。

  只道今生难见君王面,

  幸得君王恩重旧情修。

  冷落长门春复秋,

  湿尽罗衣泪常流。

  你只见新人笑,

  李(白):那里

  梅(唱):那知旧人忧,

  南宫歌舞北宫愁。

  梅(表):笑声把哭声掩盖了

  李(白):我把你召进宫来,你应惊喜若狂,怎么哭的这般伤心,朕宫的心也被你哭碎了。

  (表):怪也难怪,梅妃多愁善感,不能让她哭下去,打断她。

  (白):二年不见,妃子瘦了三分。

  梅(白):身在冷宫,怎的不削瘦。

  李(白):话又说回来了,瘦虽瘦,比以前越发的清秀了。

  梅(表):只怕是胖的好!

  李(白):哈哈,妃子就算朕以前有错,如今敬你一杯酒,聊表欠意。

  梅(表):我在冷宫落的泪,何止这杯酒。

  (白):这心酸滋味我那里饮得下。

  李(唱):小别重逢色更美,

  怎么你,玉容反而泪满腮。

  ……

  几番欲召贤妃面。

  梅(白):为何不召?

  李(唱):只因朝政多杂事烦,

  分身乏术怎调排。

  梅(白):只怕你怕的是肥婢吧!

  李(表):骂人了!肥就是胖,骂杨贵妃胖——肥婢。杨贵妃呢?也骂,骂梅妃梅精,瘦的象精怪。骂归骂,没有污言俗语,有书卷气……

  以上这段,把梅、杨两人的关系交待的清清楚楚,尤其是唐明皇在梅、杨之间的态度也是似有表露。“我把你召进宫来,你应惊喜若狂,怎么哭的这般伤心,朕宫的心也被你哭碎了。”后面的潜台词就是“你怎么不识趣”,严然帝王气派(自私)。“二年不见越发清秀了”,这才是唐王私召梅妃的主要原因——“美色”。“只因朝政多杂事烦,分身乏术怎调排”,完全是虚情假意。一个男人面对美色欲求欢雨的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

  梅(白):倘若肥婢到来你便怎样?

  李(白):我当着杨玉环的面,封你为贵妃复召东宫。

  梅(白):多谢陛下,那么杨玉环怎样?

  李(白):也要把她打入冷宫,让她消受消受冷宫的滋味。

  梅(白):多谢陛下。

  李(白):妃子,春宵一刻值千金,安息吧!

  梅(白):妾伺候陛下。

  李(表):唐王给梅妃卸装,一看可怜,头上只有一只翠钿……

  一见目的达到,唐王这才发现梅妃的可怜,这真是可怜之极。到这里,唐王此番私召梅妃的目的达到了。这样的感情基础,显然是脆弱的,所以一旦杨贵妃出现,唐王就一反常态,也就不难想象了。

  通过对白,着力表现书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再加表白,让听众深入到人物的潜在动机,思想感情中去。由单一的听觉最终要唤起听众自然而然地神经元的兴奋。这个过程是台上台下交相呼应的,是互动的,前期是说书人为听众极力营造一种气氛,不是刻意的,是在人物、在情节上做足文章,让听众的审美情趣变异升华。评弹艺术像后现代派的艺术一样,一半是说书人,一半是听众,两者缺一不可。

  五、场面丰富情趣盎然

  昆曲《长生殿》长达五十出,按现代人的审美耐力,很难演出全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无耐。然而,评弹的说表,实在是很了不起,完全可以弥补戏曲的尴尬。评弹在书的进行当中,凡遇书情一般,戏剧性不强、不生动、不重要的地方就一表而过。所谓“有书则说、无书则表”。因此相对评弹本的故事更具完整性。昆曲《絮阁》中杨贵妃已在前夜就得知唐王和梅妃一夜欢雨宿翠华西阁,憋了一肚子的火,第二天一早风风火火赶往翠华西阁。杨先生的评弹就安排的更为巧妙了,这主要是从人物的需要出发,有它的合理性。

  古代是一夫多妻制,作为帝王的唐明皇,那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在皇宫从两性关系来说女性是永远的被动(只能被宠)。杨贵妃和梅妃及虢国夫人之间的争风吃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而杨贵妃所要得到的并不仅仅是“恩重宠深”,需要的是唐明皇的“一往情深”,想要用情来牢牢地锁住唐王的心,然而“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杨贵妃的愿望,其实也就是作者洪升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

  评弹《长生殿》编写者杨振雄先生正是在这一大主题下,调动评弹艺术的一切手段,使得杨贵妃异常“丰满”,真的“肥”起来,“肥”的可爱。

  评弹《絮阁》先交待了唐明皇曲江和虢国夫人的瓜葛,杨贵妃在唐王面前发了脾气,所以唐王一夜未归。第二天清晨,通过一夜的冷静,杨贵妃觉的自己不应该这样对唐王,继而又马上想到,唐王不来我这,一夜是去哪个妃子处就寝了呢?当小太监来西宫请皇帝临殿早朝,这下杨贵妃觉得事情的严重性,接下来的处理就显示出杨妃的过人之处。

  杨(表):贵妃心里明白,皇帝肯定是被那个妃子拉在怀中,居然早朝也不上,但还得给他留面子。就对小太监说,万岁昨日偶感风寒身体欠安,你回复百官今天不能临朝了。等小太监一走,杨贵妃坐不住了,唐王到底去了哪个妃子处就寝呢?要在平时我不能轻举妄动,今天你不上朝,我就有充足的理由去找你,贵妃就到其他宫里找。其她妃子想我们进宫数载连皇帝的面长面短还没有看见,你就一夜不到找成这样,想想好不伤心。看来不管是梅妃杨贵妃都是怨女,可怜!到长生殿突然看见梅花,就想到了梅妃。对到冷宫去看看,说不定皇帝旧情复发……

  说书人是讲述故事的主体,是所讲事件的局外人,他对整个故事的起始,前因后果了如指掌,是全知视角。评弹有一评字,就是说说书人可以以第三者的眼光对书中的人物,包括当时的时代作一评价,“看来不管是梅妃杨贵妃都是怨女,可怜”。说书是说历史,有教化民众的功能,这也就是江南一带称说书人为先生,有尊敬之意。这一点又是和戏曲有很大的不同,戏曲中人物的语言,念白出于人物之口,是有限度的是限知视角,只能演不能评。

  这段的说表说明了三点,一是杨贵妃的聪明,在小太监面前不露声色,替唐明皇开脱(有病),善于“抓住机遇”,你不上朝办理国事找你顺理成章;二是看见梅花想到梅妃,可见梅妃始终是杨贵妃的一块心病,她深知梅妃在唐王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唐王对梅妃的心还没有死。三是借其他宫女之口控诉了宫闱生活的凄苦悲凉。突出了评弹夹叙夹议的艺术特色,旁敲侧击。

  昆曲《絮阁》是以高力士之口交代昨夜唐明皇和梅妃一夜幽欢,虽说很清楚,但他是间接地陈述,不直观,很难刺激观众的联想。评弹则是通过梅妃和唐明皇的对白,通过起角色,给观众以直观的感受,观众已经清楚地知晓李梅已经是“东窗事发”,而书中的杨贵妃却蒙在鼓里,观众对杨贵妃首先有了几分的同情。这就为杨贵妃大闹絮阁沷辣的表现打下了预防针,观众不会有厌恶感,反过来会谴责唐明皇的行为(这也为后面七夕密誓作好了铺垫)。观众对杨贵妃的出

  场会产生一种急切感,这大概是变相的“先声夺人”的戏剧效果的运用。

  (表):杨贵妃坐了车子朝冷宫而来,此时的杨贵妃真用得着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要去冷宫絮阁是必经之路,杨贵妃一看前面絮阁门前有个太监净宫插在头颈里,双手打个结在打瞌睡。那人是谁呢——高力士。老太监一夜守下来人有点困了。现在听得车轮声声,因为古代车子全是木头做的,外面包了层铁皮,声音特别大。那么高力士你(这里的设问,一下了让说书人从第三者变成了参与者)看看清楚前头来的是啥人,有点睡眼朦胧,净宫一甩——

  高(白):呔!万岁爷在此回避!

  杨(表):杨贵妃一看是高力士开心,这个太监和皇帝形影不离,找到他等于找到皇帝。

  杨(白):高力士!

  高(表):高力士一看,哎哟,是杨贵妃,早晓得是她我赶快溜,现在来不及了。

  (白):奴婢高力士见过杨娘娘!

  杨(白):万岁在楼上?

  高(白):万岁在楼上。

  杨(白):哪宫妃子伴驾?

  高(白):没有,万岁爷一个人在楼上。

  杨(白):一个人独个儿做什么?

  高(白):回杨娘娘,万岁爷有病。

  杨(表):鬼话。

  (白):什么病啊?

  高(白):这个,杨娘娘啊!

  (唱):万岁爷忙碌碌朝政勤劳

  今日里在深宫病魔缠绕

  ……

  杨(白):既有病为何不到西宫养病

  高(唱):到西宫养病怕凤驾烦劳

  因此万岁爷哪敢骚扰

  ……

  杨(表):你看他这张嘴多少会说话,明明是鬼话说得实有其事。好,你说真,我就当你是真。

  (白):既如此待我上楼见驾。

  高(白):慢,万岁爷说不让人打扰。

  杨(白):怎么,你也来欺负我吗?

  高(白):那,待奴婢上楼先通告一声。

  杨(白):且慢。

  (表):吩咐宫娥看住他,自己提罗裙上楼。

  高(表):楼上皇帝不晓得,下面高力士急啊,这就叫皇帝不急急太监。抬起头对楼上小太监看看,你们怎么吓昏了,一点不动,快给皇帝报信。老太监聪明,就在下面高叫——

  (白):上面听着,西宫杨贵妃杨娘娘,上楼啦!

  常言道“皇帝不急急太监”用在这里是最合适的。杨贵妃沷辣雷厉风行的做派,让能言善辩的高力士也难以抵挡,小太监报知唐明皇杨贵妃到,顿时吓的皇帝方尺大乱——

  李(白):内侍寡人现在方尺大乱,快与朕想个法儿。

  小(白):万岁爷赶快让梅娘娘避一避,要不杨娘娘一来,哭啊吵啊闹啊,万岁爷怎么抵得了,快让梅娘娘回避,这叫免淘气。

  李(表):唐王一听,对!你这个主意好,你这个太监是忠臣,是大大地忠臣。唐明皇马上叫醒梅妃。

  (白):啊,妃子,大事不好了。

  梅(白):何事?

  李(白):杨玉环她来了。

  梅(白):是肥婢么?

  李(白):唉!你怎么肥婢长,肥婢短,让阿环听到怎么得了。

  梅(白):万岁怕她么?

  李(白):我堂堂天子,怎么说怕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待我治她一个闯宫之罪,你快些回避了吧!

  梅(白):我不走!

  李(表):我这样和你横商量竖商量,商量不通,真是不通情理。小太监一看

  小(白):梅娘娘,还是回避了吧!

  梅(表):梅妃一看完了,皇帝闲话也变脱了,她万万没有想到昨日才得相会,今早就要逃难。

  (白):万岁你好欺人喔!

  (表):要紧逃鞋子也找不到,光了一双脚逃出去……

  噱头是评弹的魂,有无噱不成书之说,但噱的要幽默,行话说“肉里噱”。唐明皇的惊慌失措,梅妃的狼狈出逃,小太监的“忠臣,大大的忠臣”杨玉环改口阿环,情况陡转下事件的不断展开组成了一连串噱的效果。这种效果要比真实的演绎更显得有趣味有回味感,让人联想不断。噱头是重要的,但噱头的运用还得是为人物服务。梅妃在关键时刻不肯走,因为她不想就这样地失去依靠,她的不配合,使得她在皇帝面前一下子由弱者,变成了一个制造麻烦的人,即使以后有机会皇帝还会召你吗?相比梅妃的小家之气,再看看后面马嵬惊变时的杨贵妃,主动请求以身赴国难,杨和梅的高低不显自明。杨贵妃是可爱的。

  古有“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而小太监的这个“忠臣”带有鲜明讽刺和悲哀之意,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忠臣”才有后面马嵬之变。这是说书人对唐王作为一国之君的一种批判和嘲讽。昆曲中有侍女唱“笑黄金屋恁样藏娇,怕葡萄架霎时推倒。”虽有烘托场面气氛之意,然对比“忠臣”,这显然是一群“奸臣”,在危难时取笑皇帝,评弹的处理更合理场面富有趣味性,让人忍俊不禁。

  六、可爱的杨贵妃

  李(表):唐王看见梅妃走,转念想,我那里用的着这样慌张,我是皇帝,我召一个妃子过夜又没有错,称自己的心再把梅妃叫上来,现在走也走远了算了,但对杨贵妃也要加以压力,你未奉宣召私闯宫门——

  杨(表):贵妃上楼推门四面一看,只有唐王一人,知道是高力士一叫上面有了准备,心里愈加火冒。

  (白):陛下!

  李(表):说来奇怪,杨贵妃只有陛下二字,唐王心里一吓,准备的话全部吓光。(评说)不错啊,只怪你做的什么事,那来的帝王尊严。

  杨(白):陛下如今日上三竿你尤未临朝,独个儿在此做什么啊?

  李(白):寡人么——有病。

  杨(白):有什么病啊?

  李(白):什么病么?

  杨(白):什么病啊?

  李(白):什么病——

  杨(白):什么病啊!

  李(白):待寡人想来。

  杨(表):啊,毛病还要想吗?(质问)

  李(白):我真的有病。

  杨(白):你骗什么人啊!(点破)

  (唱):我看你,脸带春辉睡意浓,

  托言有病住深宫,

  装什么聋,

  假意虚情把我朦

  筑金屋藏姣容,

  倚翠偎红絮阁中,

  日上三竿犹未起,

  六卿侯驾拜九重,

  你在温柔乡里度春风,

  只道我玉环无赖(把)君玉殢。

  人家只当我在迷昏你(衬白)

  其实我

  何曾梦魂与君共

  你别有新欢恋玉容

  (白):你说是么?

  李(表):杨贵妃又不是无理取闹,两句话讲的理直气壮,说得唐明皇哑口无言,怎么办?只得死赖。

  (白):寡人确实有病,妃子怎么不信。

  杨(白):我看你是相思病,只怕为得是梅精。

  李(白):妃子那里话,你看这里唯有寡人一个,那来什么梅精啊!

  杨(表):杨贵妃走近一看,发现床下有一双鞋子。

  (白):啊,万岁床下之鞋是哪一个的?

  (衬白):这只鞋子是谁的?

  李(白):啊呀?

  (表):唐王一看,梅妃你怎么这么糊涂,鞋子居然会忘记穿,早知道忘记,当初就光了脚来,现在怎么办?

  杨(白):是哪一个的?

  李(白):是寡人的。

  杨(表):啊,你穿的下的?

  李(表):现在越弄越僵——

  (白):寡人确实有病,妃子就是不信,你要寡人如何啊!

  (表):唐王朝床上一横,面朝里不响。

  杨(白):问得他无言以对,你看刚刚赖现在诈,看唐王人横倒床上,贵妃一看啊,又发现枕头边上一样东西,拿起来一看是一副女人用的翠鈿,肯定是梅妃的。

  (白):陛下这床上的翠钿是何人所有?

  李(表):啊,唐王一听又是一样,啊呀梅妃啊,你的家当怎么这么多,全要带来忘记么你诚心和我作对——现在只有不响。

  李(表):你越是不开口,贵妃火越是大。

  (白):你今日寻花明日问枊,何来帝王的尊严啊!

  (表):说完把手中翠钿往地上一甩。

  李(表):历代下来还没听说哪个妃子敢在皇帝面前摔东西,只有杨贵妃,唐明皇干脆把被子朝头上一盖死人不管。

  杨贵妃对唐明皇是一片痴情,这是不容怀疑的。或许有人说这是一个妃子的必然,但妃子她也是人,一个女性对异性的那份真情是所有女人共通的。不管她的地位、身份、年龄不同,爱情就是爱情。评弹本塑造的杨玉环在个性的基础上,很好地凸现了普通女性的一面。宫闱斗争是很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评弹的演绎则散发出的是普通家庭的氛围,唐明皇、杨贵妃有血有肉,是夫妻间生活化场景的再现,真实可信感人——普通人家普通事。

  杨贵妃一上楼,没有回避问题,但仍给唐明皇留下余地“独个儿在此做什么?”不象一般的家庭妇女,发现丈夫有奸情“看你做的好事!”显的有身份,有涵养。唐王回答有病,杨贵妃马上追问什么病,仍没有发作,涵养功夫不可谓不好。当唐王强词夺理时,杨贵妃便一语道破“你骗什么人啊!”杨贵妃率真直爽的性格,爱憎分明中透出的是正义和勇敢,很可爱。唐明皇所以宠爱杨贵妃,不仅仅她美丽、聪慧、多才多艺,还有另外相当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杨的率真叛逆的个性。有人说杨有“妒悍”之嫌,我以为不然。妒忌是人的共性,尤其在女性身上表现的更加突出一点,虽然妒,但采取的行动却各异,这就是性格使然的原因。至于说道“悍”那是没有修养的表现,用在杨贵妃身上显然不能对号。杨对情是妒而不俗,有一种无畏的精神在里头,特别是作为封建时代的女性,更加地不容易,是对尊严的维护,是情真所极的迸发,值得赞扬。

  昆曲《絮阁》让唐王先下场(上殿),通过高力士的一番劝说让杨贵妃的火气降下来,而后唐王再上来向贵妃认错,“情双好,情双好,纵百岁犹嫌少”杨贵妃再把钗盒收回“领取钗盒再收好,度芙蓉帐暖今宵,重把那定情时心事表。”一场风波就象夏天的雷阵雨来的快去得也快,显的仓促。杨贵妃[北水仙子]一段唱很美,充满了诗意,但对塑造人物来说作用不大(倒是显出作者的文学功力)。特别是整个事件的主要责任人——唐明皇这个人物显的死板、不生活、形象不生动。再看看杨先生评弹本把一个背义偷情者的行为表现的淋漓尽致,异常鲜活极具人性化平民化。

  杨贵妃发现床下的鞋子,唐王见事情败露,非但没有从自身上找原因,而是把责任推到梅妃身上“早知道会忘记么,当初就应该光着脚来”,体现了皇帝的蛮横和对梅妃的薄情。接下来的举动更是生活化的精典之笔,唐王对杨贵妃的苦苦逼问实在无法回答,索性人往床上一躺侧身朝里,耍起了无赖。紧接着杨妃又发现了翠钿,唐王一听“梅妃你的家当怎么这么多,拿来又不拿走,诚心和我作对。”昨日在和梅妃温柔欢愉时发现梅妃头上钗带少很是可怜,一宵已过便全然忘却,皇帝的多变和移情也真是可怕。反过来这也证明唐明皇觉得这件事无言以对对他一往情深的杨贵妃,就把被子往头上一蒙。从赖到诈这一系列的动作,不就是活脱脱夫妻间家庭矛盾的一幕吗?亲切真实,让听众一下子联想到自己,想到了邻居,想到了周围的人……这就是评弹艺术的大俗,俗的情趣盎然,俗的耐人寻味,俗出了时代感,俗出了人性的真(美)。

  评弹《絮阁》杨贵妃矛头的指向是唐明皇,是对唐明皇用情不专一的忿瞒。没有用过多的口舌去表现对梅妃的愤恨。虽然我们说夫妻情感的破裂往往是出现了第三者。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周围充满了无数的俊男靓女,所谓的第三者都是你自己去把他拉进来的,拉进了你的情感生活。当情感发生危机,只能是在你和他之间找原因,而不是第三者。这一点,在评弹中的杨贵妃做到了,她爱的是你李隆基,恨也只恨你李隆基。有了这始终不渝的真情,才可能有马嵬“臣妾受皇上深思,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死也是为了李隆基。昆曲中杨贵妃有“皇上旧情未断,因此常有提防。……江采苹,江采苹,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太直白了,反而有损于杨贵妃的形象。

  评弹艺术是交流式的演绎,它所特有的审美反应深深植根于“说、噱、弹、唱”中,植根于观众的反映中,真如评弹《絮阁》中呈现的,既是宫闱斗争的残酷,更是生活场景的再现,有着很强的时代感(人情味)。不管是昆曲本还是评弹本,《长生殿》主题只有一个“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这也将是艺术创作永恒不竭的主题。

  只可惜随着杨振雄先生的谢世(1998年8月12日逝世,享年80岁),评弹本《长生殿》也趋于绝版。上海昆剧团近来在复排《长生殿》全本,真是一件大大的好事。那么评弹本的《长生殿》也能否再度上演呢?

  谨以此短文,借《长生殿》研讨之际,献上对已故弹词名家杨振雄先生的无尽佩思!

  

  

(责任编辑:炊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矛盾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