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评弹界,高博文的身份多少有些特殊,不仅因为当年一起在学评弹的十个同学如今只剩下他一根“独苗”在说书,也因为他这些年在评弹界闹出了一些小小的动静。率先在新天地唱前无古人的摇滚评弹,如今已经渐成气候;尝试把评弹和民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用“改良评弹”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当然,在老观众眼中,高博文的传统书目也还功底扎实,一出《珍珠塔》甚至也可以在当今评弹界封个“塔王”的雅号。
早报:为什么会想到这次专场让评弹和新民乐合作,并且找了台湾作曲家?
高博文: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小小的团队,就是三四年前,我们一起开始在新天地搞“摇滚评弹”的团队。当时“透明思考”的杨惠姗就是想尝试把民乐、昆剧、京剧和评弹都做一些现代的改良,然后给客人演唱。最后发现,还是评弹效果最好。那个时候,我们的作曲就是台湾来的,学的是美国爵士乐,他保留了传统评弹的旋律,但结合了爵士乐这样的现代音乐重新配器,加入了电吉他、电贝司等音乐,服装、灯光、化妆也都重新设计。我们也不再穿长衫,而是穿上有点“骑士”装风格的演出服,抱着三弦站着唱。
早报:那“摇滚评弹”的演出效果好么?
高博文:挺好的。本来是一个月演出一次,后来变成一个星期一次,现在已经是一个星期五次,周六还必须演两场。外国观众特别喜欢。
早报:传统观众是不是接受这种形式的评弹?你一开始唱的时候习惯么?
高博文:老师们都觉得这种形式不错。我自己一开始不怎么习惯,尤其不适应站着唱。但这种东西还是有场合和氛围的。其实我是个保守派,坚持非常原汁原味的传统,但是新的地方还是要大刀阔斧。摇滚评弹是评弹的一个面,但不会是评弹的方向。
早报:你对评弹吸引年轻观众有没有什么想法?
高博文:我觉得过去评弹很吸引年轻观众,因为它有信息的传递、知识面的扩散,但现在不行了,两个小时的书,给年轻人的信息太少。关键还是没有好的书目,年轻演员的活也不够好,传统继承得不够。
早报:你的同学只剩下你一个人还在说书,你会不会有些落寞?
高博文:主要我们毕业的时候是戏曲最不景气的时候,但现在情况已经越来越好。我们现在是好的演员不够,市场供不应求。不过,我们现在招的一批年轻人真的不行。其实,我一直和他们说,传统戏曲不愁没有观众,就愁没有好东西。如果能好好唱,肯定比在公司当小白领强。早报:你接下来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高博文:我一直觉得评弹不仅仅是艺术,它其实是一种文化。评弹的跳进跳出就是布莱希特的“间离”。所以我接下去最想把评弹和戏剧结合一下,或许可以弄一个评弹戏剧。这个专场以后我推掉了很多演出,因为传统的东西真的用得差不多了,要好好补补课、充充电了。 潘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