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荷兰的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是近年急速成长的一个电影节,该电影节不设红地毯,崇尚独立精神,致力于发掘年轻导演,尤其是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导演,并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娄烨、张元和贾樟柯都曾获得该电影节的资助。如此剑走偏锋,却已成长世界上观众人数第二的电影节,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1月24日-2月1日,获选该电影节青年影评人训练营活动的惟一中国影评人马然,带你去探访鹿特丹电影节的隐秘魅力。 |
这个周日天气晴好,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迎来一位特别来宾,他就是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Aleksandr Sokurov)——在跨越前苏联和俄罗斯联邦时局变革近30年的导演生涯中索科洛夫一共拍摄了28部纪录片和15部纪录片,其中包括《母与子》(1997)、《父与子》(2003),聚焦20世纪影响世界的三位政治人物的"权利三部曲"(《金牛座》、《莫洛赫》、《太阳》)和一系列以"挽歌"为名的纪录片作品,对人类面临死亡与极限的精神状态充满关注。
索科洛夫2003年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日博物馆即"冬宫"拍摄的纪录片《俄罗斯方舟》被认为是一部不能被超越和模仿的惊世之作:影片跟随一位19世纪法国外交官梦呓一般的喃喃自语神游坐拥世界历史文化珍宝的冬宫(该馆最早是叶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馆),而他在博物馆内的每一次空间转移亦是一次时间转移,俄罗斯两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亦重新粉墨登场,变成他华丽巡游所经过的匆匆过客——在一天的拍摄时间内,索科洛夫用"一镜到底"即丝毫没有任何剪辑的纯粹镜头运动调动了超过千名演员完成了这部87分钟长的视觉史诗(有趣的是,导演从来都拒绝在采访中透露他究竟用了多少位演员、临时演员和预算),这部作品亦对俄罗斯精神作出了一番动人心魄的诠释。
在今天鹿特丹电影节为索科洛夫组织的媒体访谈上,影展组委会也请来了BBC的驻俄记者Maria Baker和荷兰导演Jos Stelling(他的新作Duska入围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一同与索科洛夫探讨电影。访谈过程中,索科洛夫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静静聆听身边翻译的传译,但是在解释他的艺术理想时,他的侃侃而谈不无诗意,有时说话速度快得让翻译都激动起来。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访谈结束以后,有一个电影节的年轻策展人想说服索科洛夫带着自己的新作《亚力珊德拉》去参加影展,索科洛夫对他说自己其实不太喜欢坐飞机长途跋涉,但是他对这个女孩保证自己会认真考虑这个邀请,同时拉起女孩的手献上一个吻表示承诺,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不知为何,顿时觉得周围都安静了下来——即便是去年的戛纳影展,索科洛夫都放了组委会的鸽子,令一群蜂拥而至的记者扑空。本届鹿特丹有幸请到索科洛夫,除了之前所说的鹿特丹对他的长期支持,大概也是因为鹿特丹电影节实验创新的精神本身也是大师内心一直涌动的灵感核心。
其实我们6个影评人训练营的受训者此番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电影节每天出版的免费双语报纸《老虎日报》(Daily Tiger)写几篇简短的英文影评,而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翁首鸣的《金碧辉煌》;第二份是新加坡导演陈子谦(Royston Tan)的《881》——他是2004年《时代周刊》亚洲版评选出来的"亚洲英雄" ,无疑已经被新加坡的文艺青年视为"国民偶像"。而第三份作业是黎巴嫩导演Chadi Zeneddine的感人小品"Falling From Earth"(暂译《落自尘土》)。
《老虎日报》有一个大约二三十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分荷兰语和英语两个部分分工合作。自24日起每天清晨9点以前,以导演做封面的老虎报都会及时摆放在全城各影院、酒店和相应的公众场所供大家随便取阅,而主要的内容是介绍影片、与竞赛单元的导演和评审团成员的访谈,并且适时介绍电影市场(CINEMART)的最新动向和每日的排片表。好玩的是,2008年1月24日,一对叫做爱尔达(ALDA)和菲利克斯(FELIX)的老虎夫妻生了一只叫做爱玛(EMMA)的小虎崽,而《老虎日报》也因为这个小家伙喜庆的出生日期专门为她刊登了一张虎虎生风的图片。
本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在1月23日-2月1日举行,搜狐娱乐在这10天内会持续为您带来最新的报道。
29日是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影片全面公映的第6日,我身为影评人训练营成员的受训日也已过去大半,而费比西影评人大奖的终审日期即将来临...
08-01-30 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