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戏剧 drama > 莎姆雷特 > 莎姆雷特相关图片

“剧场小巨人”李国修简介

  屏风表演班 艺术总监 李国修

  台湾剧场界创作力最丰盛的剧作家之一。集编、导、演与剧团负责人于一身,发表舞台编导作品有《女儿红》《京戏启示录》《征婚启事》《西出阳关》《三人行不行》系列等三十余出。

  编导演三合一 李国修的创作世界

  1986年10月6日,屏风表演班创立于台湾台北,以《1812&某种演出》为创团作品,开始展现充沛丰富的创作力,21年来发表36个作品,演出涵盖喜剧、悲剧、肢体对话、魔术科幻、幷融合传统京剧、西方诗歌吟唱、歌舞等戏剧形式,呈现多元风貌;关怀层面更遍及两性议题、人际关系、历史探索、弱势族群、两岸国际情势、政坛、民生等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议题。

  21年间总共发表36个舞台作品,其中有30个作品是李国修创作的成果,更以《三人行不行》系列作品,荣获巫永福基金会颁赠的「第三届巫永福文学奖」(1997年),是台湾剧本首度获得此一文学奖的肯定;之后,又荣获财团法人文化艺术基金会颁发的「第一届文艺奖戏剧类」奖项 (1997年)及纽约市文化局、林肯中心共同颁发的「第十九届亚洲最杰出艺人金奖」(1999年)等殊荣。2006年获颁台北市文化局举办的「第十届台北文化奖」殊荣。

  李国修的戏之所以迷人,在于戏中呈现的〝真实的情感〞与〝贴近生活的角度〞,他用戏剧作品表达对生活、生命的观照与感受,也因此反映在他的创作题材与剧中角色上,无论是《三人行不行》系列中郭父对家国的归属、《西出阳关》的老齐对忠贞的执意、《京戏启示录》里《梁家班》的一伙人对传承的式微与挣扎;而颓废拆除的中华商场、讽刺的政治图腾标记、以及被渐渐遗忘的眷村、都

  在李国修的创作里,更显真切而情重!

  1987年创团初期,他以单纯「为台北人做一出喜剧」的动机之下,完成《三人行不行I》城市喜剧的创作。这出以探讨都市中人与人之间荒谬、疏离的人际关系为题的作品,运用喜剧形式及一人饰多角的演员极限表演方式,奠定李国修日后创作上的一大风格。《三人行不行I》不但打破戏剧表演空间的局限,在表演的时间上也创新推出戏剧午夜场,一脚跨进了台北人的夜生活,在当时「旧情绵绵」咖啡厅里,6,300名观众与屏风一起分享1987年的台北夜晚。

  尔后,更接续创作《三人行不行》系列作品:1988年《三人行不行II 城市之慌》、1993年《三人行不行III OH!三岔口》、1997年《三人行不行Ⅳ—长期玩命》、1999年《三人行不行Ⅴ—空城状态》,承袭《三人行不行I》的城市喜剧风格, 以幽默嘲弄的方式,藉由台北为城市模板,探索小市民身处城市中,对有形的居住空间、人际怪像、家庭价值、职场竞争与无形的政经社会制度、家国归属与认同的各类课题,提出质疑。从他的作品中,看见台湾人生活的切片,对环境的批判与面对未来的各种希望与选择。该系列作品获选「巫永福文学奖」殊荣!

  不以获奖自满的李国修,创作触角更深入台湾特有的文化现象—「西门町红包场」,以其为素材,创作《西出阳关》。《西》剧描述一群历经战乱流离的老兵,终在专为老兵而设的红包场找到寄托的感伤喜悲剧。老兵不死,只是雕零,《西出阳关》是李国修为时代牺牲者老兵所写的英雄安魂曲,对将一生最璀璨时光,献给人民的勇士们,表达深深的敬意!在他们渐渐被世人遗忘之际,编导李国修以戏剧的形式,为他们留下记录!而如今已式微的西门町红包场文化,在剧中有着深沉写实的刻画。饰演剧中主角「老齐」的李国修,更以《西》剧被媒体誉为:「最接近卓别林高度的一次演出。」(摘录自1994.05.17 中国时报)。

  此外,自小生长在台北的中华商场,亦在李国修作品中,重现其风华。1996年,屏风创团10周年,编导李国修为表达对其终生制作京戏靴的父亲之深沉追忆,创作了情境喜悲剧—《京戏启示录》。《京》剧将李国修部份经历与全部真情暗藏在里,以李国修做戏鞋的父亲为桥梁,引出京剧班子「梁家班」的故事。于是在《京戏启示录》里,观众透过舞台上的故事,除体认京戏所面临的承传问题外,更一同与李国修在中华商场装置着轨道的木板门内,看见其亲爱的父亲和少

  年李国修的成长历程。演出佳评如潮,媒体如此赞赏《京》剧的创作:「李国修揭露成长背景,他实验多年的「戏中戏中戏」手法更臻于成熟,而最令人动容的

  应该是他面对自己、面对观众的那份「诚恳」。(摘录自 2000.04.17 联合报)」

  2003年《女儿红》,则以李国修母亲为主轴,牵引战后逃难到台湾的「外省人」,因为历史变局的操弄,发展出的生命情调。一直对母亲有非常多愧疚的李国修,背后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母亲一直是成长中不可触碰的禁忌,因为她罹患了「精神分裂症」。从搬进中华商场起,整整十年母亲没有迈出家中大门一步,同学邻居甚至以为李家是没有母亲的。母亲的病曾带给李国修太大痛苦,因此选择逃避与母亲的关系,李国修通过戏剧的方式,进行自我忏悔与自我救赎,通过这个作品,向逝世多年的母亲忏悔。正式演出时,屏风在国家剧院的舞台上以24尺长的舞台布景,重制已被拆除的中华商场长廊一角,在长长的走廊上,国修母亲自长廊一端缓缓而行,穿越时空,观众随着剧中角色的悲喜,一同重温中华商场背后的生命告白。

  媒体访问国修:创作了这么多的戏,看戏的观众究竟可以从戏里得到什么?国修表示:「戏剧不是提供人生答案,而是提供人生过程。演戏和看戏的不同在于,演戏是修行,看戏则是修心!

  1986年屏风演出《76备忘录》巡演至高雄,李国修在前台宣传售票,一位妇人走过,李国修邀请她:「欢迎来看戏」,妇人问:「多少钱一张票?」「500元。」「我花500元看你的戏,可以得到什么?」。当时听到妇人的问题,李国修久久无法回答,也令他开始体认到「作品」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创作历程,他对 好作品 的结论是必须包含:

  一、 对人心现象的呈现及反省

  二、 对人性的批判或阐扬

  三、 对人性的挖掘及程度

  四、 技巧与造型的讲究

  等四大点,而他最自豪的作品又是哪一个呢?「下一个作品,永远是最好的作品」,这是李国修式的回答,绝不满意现有的成绩,也因如此积极的态度,他的作品才会受到观众的喜爱,及拥有不被时代淘汰的原创性与永恒性。

  祖籍山东的李国修,1955年12月出生于台北中华商场铁道边的违章建筑,

  以外省第二代的身份,在台湾成长、写台湾的故事。半世纪以来,通过李国修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与情节记录了台湾环境的变迁与世代流转;台湾的庶民记忆

  也在李国修的作品中,获得戏剧形式的保存。这些「共同的记忆」,成为台湾多元文化切面的重要资产!李国修的剧场路依旧向前行进,通过戏剧形式,李国修将持续发声,留下丰富、人文、艺术的精彩面貌。

  李国修的剧场经营

  20年的剧场路,好奇的是什么样的意念让他义无反顾地在这条剧场路上奋力拼搏?

  「父亲是一个做戏靴的制鞋师傅,因为梨园风采光景不再,上五专时曾经担心的建议他是不是要改别行试试,父亲听了说:我这一双手只会做戏靴,但也从没让你们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服。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圆满了!」就是父亲的这番话,让他立下誓言「死在舞台上」的决心,成了精神,成了信念,更成为李国修做剧场的唯一态度与原力!

  在艺术总监李国修的带领下, 屏风表演班秉持着「以戏养戏」的自立精神,仅以票房收入做维持剧团生存的最大凭藉。面对艰困的剧场生态环境,屏风表演班以长期规画的演出计画为蓝本,逐一付诸实践;更藉「全职专业剧团」的长程目标作其前瞻远景,在完整的团务运作下,积极培育行政、技术、表演等剧场人才。屏风创造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与精彩的纪录,陪伴了许多观众的成长,记录了时代的脉动。21年的剧场路,屏风完成了以下的纪录:

  一、 演出场次至2007年6月底,积累达1,252场次的演出,平均每6天公演1场

  二、 历次作品分别巡回国内外20个城市

  三、 观赏过屏风演出的观众人数,超过100万人次

  四、「屏风之友」会员数累计超过14万位

  这些数字的背后,代表李国修与屏风长期在台湾剧场辛勤耕耘的成果!

  李国修的作品,一直是剧团赖以生存发展的命脉,也是最受观众肯定支持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作品素材,大多自生活现象中取材。表现手法自实验精神出发,

  多重运用各种艺术形式与内涵,严谨的结构与解构手法,加以演员多重扮演的丰富性,均为屏风作品不同于其它剧场演出的特色之一。作品精神无论对人心人性

  的阐扬批评,或时事现况的探讨剖析,均做了细腻的刻划与关怀,给予参与者留下深刻的自省空间,幷博得广大观众的热情回响与专业人士的好评!

  「系列作品」包括《三人行不行》系列作品(Ⅰ-Ⅴ);风屏剧团三部曲《半里长城》《莎姆雷特》《京戏启示录》加后传《女儿红》;以及社会议题关怀系列《西出阳关》《救国株式会社》;两性关怀系列:《征婚启事》《未曾相识》《我妹妹》《婚外信行为》《北极之光》……..等,及「屏风之友—会员制度」的创建,更协助剧团在行销及观众累积的互动上,迈进一大步。

  面对整体环境的不确定,李国修更以积极的态度,为表演艺术环境,注入新的视野,在「小剧场是大剧场上游」的体验下,从1996年至2001年,6年间以「为剧场扎根」为信念,举办了五届《屏风演剧祭》,提供演出经费给予有潜力的国内外剧场团体与工作者,一方面活络表演艺术环境,另一方面亦促成国际文化交流的使命。

  此外,在长期营运的考量之下,除持续不断的发表新作品之外,更以五年为一期,推出「屏风定目剧」的定期巡演,为的是朝向「建立一个有招牌剧目的剧团」经营方向迈进!20年36个作品中,凡是具有普及性、永恒性与高度被接受性的剧目,屏风将之定位为「定目剧」,幷将这些「定目剧」每隔五年做周期性的重新再制作,赋予新意,让看过的观众再次感动,让未曾看过的观众,一同欣见屏风的成长!

  李国修有一个理想的剧场愿景:他希望屏风能早日成立全职专业剧团,提供超过两百个工作机会,吸纳喜爱表演艺术产业的人才加入;此外,他更祈愿屏风能拥有一个专属剧场,如同百老汇的营运模式,可以一出戏连演3、5年,连演1千场不落幕,让表演艺术观赏活动成为国民生活必须,成为文化观光产业的标竿。

  至今,屏风网罗了十二名全职行政人员,如此看似精简的人事编制,却在各部门齐心协力下,以旺盛的精力推展团务运作与剧目发表,不但被推举为剧场之

  翘楚,更实质带动表演活动的蓬勃,与剧场共同写下最动人的发展史!

  传承与培育 李国修的戏剧教育兼具编剧、导演、演员三项才华于一身的李国修,面对戏剧人才的培育,自2000年起迄今,已于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研究所、台湾大学戏剧学系、台中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等相关系所,应聘为教授,进行编剧、导演、演员人才的教育与传承。

  李国修结合其30年戏剧工作实务与剧场理论的扎实教育,针对编剧、导演、演员不同领域所需的专业技能给予引导启发、职能训练,6年以来已培养10位编导专业人才、7位戏剧教育老师;而从事戏剧工作30年来,获其教授演员技法的学生更超过百位,其中不乏海内外影展,夺得演员奖项的专业演员(如亚太影后—林美秀、金锺影后—万芳、金锺影帝—樊光耀等)。

  李国修不藏私、不孤芳自赏的活在象牙塔,而以实际的行动投身戏剧教育工作,为台湾表演艺术产业培植编、导、演人才,诱发创意的活水与种子,为表演艺术克尽一己棉薄之力。

  结 语

  1991年,戏剧学者马森在媒体上发表文章,除赞赏屏风当年的作品《救国株式会社》是「与时代的脉搏合拍」的佳作外,对于李国修更有一番期许:「…….我们知道莎士比亚、莫里哀皆是演而优则编,终有大成就的先例,在此让我们预祝李国修的创作,幷期待产生一个中国的莫里哀!」(摘录1991.03.28自立晚报);而现任台湾学术交流基金会执行长吴静吉博士曾说:「屏风表演班的作品,着眼于当今社会现象,反映出工薪阶层对台湾社会变迁的思考以及自我的反省。屏风表演班的创作演出,对于台湾文化环境的开拓与文化生态新元素的加入,的确有无法忽略的影响。」

  30年的戏剧生涯,探索李国修的剧场路,可以看见一位辛勤的剧场工作者,一路拼搏的刻印,这个对创作投入百分之两百精力的创作者,对事物投以全然的好奇与喜爱,对这片土地表达持续的关怀与温情,对环境抱持一份尊重与体谅的剧场工作者,他是李国修,正一步一脚印,继续朝向理想、以及更广阔的剧场路迈进!

  

(责任编辑:炊烟)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国修 | 巫永福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