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1946年12月18日—】
| |
在导演这个范畴内有一些积极的创新人士,但真正能引领风潮甚至成为时代特征的导演并不多见,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堪称少数派中的一员。
事实上,1975年之前没有哪部电影能像《大白鲨》那样接近疯狂的成功,观众排起长队买票,有的人甚至连续看了好几遍。此前描述一部电影很少会用到“blockbuster”这个词汇,后来它被发展成“票房炸弹”,恰好可以准确形容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他已经涵盖“导演”这个专业术语的全部意义。
这个加州大学长滩分校的辍学学生进入环球电影公司,后来拍出了《外星人ET》、《侏罗纪公园》系列等作品,它们不仅是票房炸弹,而且都是优秀的电影,这些影片获得的成功让环球公司重新复苏,也将斯皮尔伯格一步步推向电影的巅峰。
斯皮尔伯格是个梦想家,所以他才会挑选外星人和恐龙等等游离于现实世界的题材,才会将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梦工厂,他用电影实现狂野的幻想,与那些和他一同成长的观众共同分享,比如《第三类接触》或者《夺宝奇兵》系列,等等。梦想的背面是现实,但拍完《紫色》和《太阳帝国》之后斯皮尔伯格并没有继续尝试这类题材,尽管他手上还有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小说《辛德勒名单》,但他还在等待。直到1993年,这部朴实沉稳的作品登上银幕,显然,它更加贴近斯皮尔伯格的内心。《大白鲨》等影片创造的票房神话不断验证斯皮尔伯格对商业题材精准的把握能力,而《辛德勒名单》为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奥斯卡和好评如潮,它展示了斯皮尔伯格更为惊人的能力——他总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商业潜力,只要它是优秀的题材。
作为一名高产的制片人,斯皮尔伯格的时间表被排得满满的,《辛德勒名单》之后的四年,他不断监制电影,却找不到执导电影的机会,直到1997年《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才重新坐进导演椅。《失落的世界》仍是典型的爆米花电影,却流露出更多复杂的信息,他不止要让观众愉悦地发抖,而希望经过多元化视听刺激包装的严肃题材能得到观众的共鸣,《断锁怒潮》、《拯救大兵瑞恩》、《人工智能》和《少数派报告》,均是用晦暗主题来触动观众内心。逃避现实也许也是放松的途径之一,《猫鼠游戏》、《幸福终点站》甚至是《慕尼黑》和《世界大战》,这些题材与现实关系微妙,时而松散时而紧密,快乐并痛着。
在好莱坞经营了四十多年,斯皮尔伯格不仅改变电影商业,也改变了电影本身,更重要的是,他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踏上漫漫电影路,他已经成为后来者的灵感之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