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的心理悬疑题材影片《门》,由于叙事视角独特,情节设置离奇,公映以来,越来越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与争议,更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对此,导演李少红(李少红博客,李少红新闻,李少红说吧)有话要说。
问:一向以拍摄文艺片而闻名的您为什么突然转型拍起悬疑片了呢?
李:市场转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悬疑片可能是最安全的选择。而且和娱乐观影贴得最近。我们的电影市场里的类型太少,而不是太多。
问:你认为《门》都有哪些突破?
李: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努力:1、不简单的追求感官刺激,做到画面干净,不触犯禁忌,也能荡气回肠,寓意深远。贴近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层面,在愉悦、挑战心理极限的同时,达到人文关怀的目的——这一点是受希区科克的点拨。2、创造一个私人化心理视角,一个不同寻常的观影感受。让观众完整的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面善良的部分,价值混乱部分,以及变异的人格和疯狂的逻辑,所有的一切都赤裸裸的暴露在观众面前。这种观影本身对人的神经就是一种挑战。我们习惯选择性表达,尤其在文艺作品中,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方式和规范,有一些领域从来不容易触及到,也很少有像电影这样的形态,能如此赤裸和直观。这也是一种恐怖效果,你会被这个人内心如此赤裸震惊,也会被自己窥视的深入感到恐慌。同时窥视产生的共鸣也会让观众坐立不安,担心自己,怀疑自己而产生后怕。传统故事在这里不复存在,有的是即全新又陌生的心理叙事,一个人变异人格的分裂的逻辑。
问:有人说,《门》偷师了希区柯克的电影,对此,您是怎想?
李:“偷师”谈不上,只能是大师给我们了很多启发。希区科克的故事大多来自于日常生活,和现实结合比较紧密。不追求生活中不可触及的领域。而且,他电影中的人物通常比较少,也更心灵化,起因也都是一些很平凡的琐事,但是他会抓住一些往往被人忽视的细节,发展成为不可收拾的结局。但是,我们没有简单的模仿希区科柯克,而是用这样得手法,运用到心理层面的故事上。
问:在 《恋爱中的宝贝》之后,许多人对您产生不同的猜疑,有人说您是在放弃“唯美特长”,也有人说您“彻底向商业倾倒”……
李:更换一个片种不等于放弃以前的风格。尤其在审美上的气质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所有作品里,无法取代的。商业片也需要艺术性,也可以唯美。我觉得没有那么绝对。
问:从《大明宫词》时期颇具莎士比亚风格的艺术气息,到这部《门》中借鉴希区柯克手法的恐怖尝试,您自己说“是在完成从艺术片到商业片的过渡”,那么,您认为这次过渡成功吗?
李:我们和观众共同成长。经过七个城市的点映,和上映后这两天网上观众的评论反映,我觉得年轻观众娱乐心态比我们想像的充足。反而是文化阶层人观赏习惯比较传统,还不能适应新的挑战。我们在四个主要的门户网站做聊天时,得到的反馈很出人意料,很多网友都是看过电影等待我们的,非常踊跃的发表对电影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理解。大多都比较认可蒋中天(陈坤饰演)的心理,很符合现代社会中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另外觉得车技很刺激,结尾处理的很不一般。也有善意的疑义,想知道洪原两次死那个是真的,是不是蒋中天所为。我最深的感动是他们没有排斥,他们明白在看什么,看一个人的内心逻辑。我解释,洪原死在办公室,是另外一个案件,但蒋中天和我们一样不知道他被什么人谋杀。蒋中天直接怀疑到自己。成功的标志是什么?票房?还是观影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我觉得两种皆有最理想。票房数字也很重要,直接影响到创作和投资者的信心。
问:几乎您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引起观众强烈的争议,不论是《雷雨》、还是《大明宫词》、《橘子红了》,还是《门》,那么对此您之前是否预料到?您会不会在意批评意见?
李:对创新的认识都是在争论中建立起来的。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争论了。我一直认为我带给大家的话题都是值得探讨的。在电影中认识我们自己和世界同时有更多的收获。我不会把批评混同于对个人的褒贬,但对批评本身也是需要鉴别。批评家也存在水平和眼界的问题,也需要不断和时代同步提高。
(责任编辑:宋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