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四大电视台的开门大戏:《大明王朝》、《卧薪尝胆》、《贞观之治》、《胭脂水粉》,除了审美趣味较为特殊的上海人选了港剧,其它三个台都是历史剧,而且是号称在野版资治通鉴的那种历史正剧。
历史剧纷纷扎堆、“撞车”,而据广电总局的新规定:从二月起今后八个月内,上星台一律只能播主旋律电视剧。
历史剧撞车那就是家常便饭
如果以严格遵守正史和教科书上的记载、表现伟大人物的杰出功绩、没有为了收视率虚构的男欢女爱为标准的话,《贞观之治》肯定比《贞观长歌》更主旋律。因为前者是作家阿城编剧,通篇讲的都是治理国家的大道,一腔正气,没有多角关系。但是如果中国革命史以前的历史人物只是封建帝王,不算作主旋律人物的话,那么《贞观长歌》就没有播出的理由。
去年参演《贞观长歌》的一个演员曾颇为庆幸地说,在叫停古装戏的文件下达后,一大批投资方哭爹喊娘,压了一库房的货,《贞观长歌》是极少数可以播出的古装剧。其实历史剧的撞车非常鲜明,像《卧薪尝胆》和《越王勾践》就是典型的撞车,就看陈道明(陈道明新闻,陈道明说吧)和陈宝国(陈宝国新闻,陈宝国说吧)谁能撞出来。同一个历史人物就那么点儿破事,哪禁得住三、五十集的使劲儿糟践。这还不像情感剧,离婚、结婚、失婚、二婚、激情燃烧了一次又一次,你也说不好谁抄谁。但是历史剧好在有一点,谈不上谁抄谁。慈禧拍过100次,溥仪演过50回,都跟抄袭没关系,人家可以说是历史人物有其丰富性,各有各的历史依据。
以康熙为例,焦晃、陈道明、张国立、邓超、谭耀文、刘德华(刘德华新闻,刘德华音乐,刘德华说吧)、温兆伦……几年前有过统计,中国古代史上被搬上影视次数最多的人物一是慈禧,二是溥仪,现在康熙已有赶超之势,如果古装剧不受到限制的话,康熙有望超过溥仪、仅次慈禧,不知他老人家地下有灵,是欣慰抑或无奈?
戏说混淆的不仅是“视听”
《康熙微服私访》拍了四部,彻底把观众看吐了,康熙也变成一个风流自许、见妞就泡的清版游龙戏凤。要是按正史上,康熙哪次下江南不是浩浩荡荡,什么时候微服过?微服那是他孙子乾隆干的事。乾隆从郑少秋开始,变成了一个既有情趣、又会治国的天才皇帝,一个每天平均写好几首诗的皇帝能是勤政皇帝吗?写诗是李后主那种亡国之君的爱好。
戏说历史剧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混乱:比如和坤是个只会拍马屁的胖小丑,他的英俊、才学被选择性地屏蔽;刘墉被塑造成大清官,稍微看点历史书就知道他甚至算不上什么正面角色;康熙在感情上嫉妒纳兰性德;孝庄从小和多尔衮青梅竹马……
历史怎么解读都没错,像高阳就执意认为顺治抢了董小宛,只要他有他的依据,能立住脚,正史也不是不可以驳倒的。无论电视剧怎么歪曲历史事实也不怕,怕的是观众的历史观也被歪曲。问题就在于大多数电视观众处于哺乳期,像婴儿一样看到什么就吸收什么,导致把谬误当真理,尤其是那种披着正史外衣的历史剧,比戏说剧的危害更大。
小心披着正史外衣的“狼”
《大明王朝》的编剧刘和平说过:“电视剧里承载不了这么多的信息,只是希望观众看后能去搜索有关人物的资料,指望所有人看了电视剧就能顿悟是不现实的。”
看了历史剧后能够搜索资料的人有,但是不多,再加上《百家讲坛》里的那些大忽悠,好多人以为看了电视就掌握了通向真实的金钥匙,实际上易中天讲的不是《三国志》,是《三国演义》,演义后的三国。于丹的谦虚也的确是应该的,她的讲义也不是学术,顶多是心得。
今年《求是》杂志原总编辑邢贲思在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历史、历史学、历史剧》的文章,被理论界认为是历史题材创作的理论标准。文中说“历史剧的史鉴作用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历史学”,并以慈禧为例,认为这个人物没有必要反复解读。
虽然每个编剧、导演都在要求——别把历史剧当教科书看,可由于中国历史教育长期的不真实性,导致中青年补历史课、少年人树立历史观的主要依据就是历史剧,尤其是那种自诩真实的历史正剧。
历史剧追求绝对的真实一是难度大,二是太枯燥,《贞观之治》就是例子,唐朝皇帝住的是草房,李世民生活俭朴,他和魏征之间的对话冗长无趣,这些没法吸引为了解闷看电视的观众。所以历史剧一定得有虚构部分,插点美女、三角恋之类的。《汉武大帝》就把陶虹那个角色设置为双面间谍,《大明王朝》加大太监的戏份,都是为了吸引眼球。
除了纯是逗咳嗽的戏说剧和贴上胡玫标签的正剧,大量的历史剧介于戏说和正史之间。《大汉天子》、《江山风雨情》、《贞观长歌》、《大明宫词》等等,你能说它们完全是虚构的吗?不能吧。可说它们尊重24史,又太亏心了。这种剧应该叫野史剧,记载于正史之外的野史也是历史的一种,没准在某些方面更符合历史真实呢!
谁的喜好决定正剧命运?
每个导演的历史观都有其局限性,胡玫的观点就来自于她的丈夫何新,只能说某一阶段需要他们的历史观,可过了特定时期就两说了。刘和平说:大家都以为拍有赫赫文治武功的皇帝的戏才能通过审查,他们筹备《大明王朝》时也惴惴不安过,但是没想到很多史学家给他回信,表示认同,并为这部剧写了推荐函。重大题材办的老人们每天看14集,几天就审查通过,他是喜出望外。刘和平的解释是,你以为审查办爱看明君英主,其实人家可能早就看腻了,正好《大明王朝》避开了对嘉靖下结论,反而合了上意。
历史正剧的泛滥给一些人带来了春天,养了一批皇帝专业户。以前戏说剧流行的时候,张国立、张铁林承包了康熙、乾隆,刘罗锅全是李保田的,和坤只让王刚一人演。现在历史正剧红火,他们的卡通化皇帝不吃香了。面无表情、不怒而威的陈道明、陈宝国基本上被皇帝定型了。
只要这个题材繁荣,这些中年男演员就能拿到电视行业的最高片酬。电视剧和电影相反,电影需要的是对观众有票房号召力的人,彼时最红的明星就能获得最好的待遇;电视剧面向的则是各电视台购片方,这些人要面对的是贴片广告商,他们普遍是中年人,当然喜欢在他们心目中有某种权威性的中年男演员。
《大明王朝》接待陈宝国一行的时候就很明显,负责拍板的是湖南广电的局长魏文彬,他喜欢的题材、喜欢的演员就是电视台购片的方向,他只要一表明态度,下面办事的人就跑得非常积极。
魏文彬说《大明王朝》看得他眼泪长流,这部剧下午三点半正式通过重大题材办公室的审查通过,四点钟他就打电话给总制片人兼编剧刘和平,要求独家播出。“我要找省里领导,要求到哪一级干部必须要看这部戏。”
征文:二奶现象源于堕落情感剧? 点击进入,查看博客讨论电视剧
相关链接:
在娱乐的大道上裸奔之电视台篇
在娱乐的大道上裸奔之电视剧篇
搜狐娱乐独家稿件,谢绝任何媒体任何形式转载!!!
(责任编辑:王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