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等等这些人这些事就与现实距离特别近,没有觉得它是一部古装戏,说的是过去的事,它的人物的心理路程也好,他的行为动作也好,还是整个人物的命运也好简直就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片子,所以这东西就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戏剧张力,加上它的故事性,加上它丰满的人物性格,我觉得这是我接触到的最好的一个剧本。作为导演来说当然是充满了激情地想要把它拍好,奉献给观众。
作为导演拍摄难度很大,这个剧的特色同时也是它比较好看的地方就在于黄河上的戏,黄河的抗洪抢险,堵口子,黄河的十万民仆修大堤,以及发生在黄河大堤上和黄河水里面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是难拍的但是也是好看的,这也就是这个戏的特色和精华部分。
水乡生长的导演执导水题材的作品
接触这个题材就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因为我从小在水乡长大,我们家住在洞庭湖畔,我们家门口的那条河叫塞阳河,我老是想着就像法国的塞纳河,其实我们那个塞阳河很窄很小,但是因为两边有垂柳,水草青青,鱼翔浅底,偶尔有一两支帆船经过,遇到没有风的时候看到长长的拉纤队伍,我就弄个茶壶,放在河边,给每一个纤夫一碗水喝,尤其是看到有风的时候,远远地帆船来了,唱着很嘹亮的山歌,就有一种神往。不过早年的长江水位和洞庭湖的围湖造田给当地的老百姓也造成了一种生命的威胁,小的时候每到汛期的时候惶惶不可终日,因为父亲当时是支部书记常年在外不管家里,而那时候我就八九岁,一到那个时候我们家就把家里稍微值钱点的东西打包挂在屋梁上,随时准备洪水的来临。
小的时候还不知道人间的疾苦,觉得涨水挺好玩的,那水一下就漫到台阶上面了,于是驾一个小筏子,撑着一根篙子,一撑就是一丈远,而水退了还可以捡到几千斤鱼。
家门口有条河,从小就和水打交道,尤其是很小的时候,父母亲怕我们兄弟俩被水淹死,但是他们又要出工不能每天看着我们,于是就想了个办法,在我们的屁股上盖好多章子,一下水章子就没有了,但是小孩对水就有一种天生的好奇感,一旦家长出去以后就往水里一跳,上来以后章子没有了怎么办呢?就想办法偷到妈妈的那个章子,我跟弟弟盖,弟弟跟我盖,他们回来一检查,章子还有,以为我们没下水,其实我们早已经在水里玩了个痛快,
所以面对这个水的题材觉得很亲切,包括剧中很多减水坝,遥堤、娄堤、月堤,我搞得清清楚楚,一看就知道减水坝一定是分洪的。
当初就经历了洞庭湖的围湖造田,百万民工修大堤等,那种场面我到现在还非常有画面感,所以拿到这个片子我觉得我拍这个戏不会是很外行,我特别喜欢,
看景过程中的感触
从河南新乡走到三门峡,然后从三门峡又到山西的壶口瀑布,再沿黄河东下,开封、洛阳,一直到济南,到沾化,甚至我们还找到了清代年间黄河的出海口,通过六千公里看景的行程,我觉得对剧本中的黄河和现实中的黄河有一种鲜明的对比,现在的黄河大堤固若金汤,现在站在壶口看黄河滚滚东向,觉得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像现在的共和国一样把黄河治理得如此好的,当我们走到下游的时候,突然看见一片数不清的磕头机,我们找到资料一看,才知道这是海底石油陆地采,因为几千年来黄河的冲积,把上游的肥沃土地冲到了下游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因为黄河水的冲刷,使得山东地区滨州市多了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增加了17公里的海岸线,这就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福祉,当然今天黄河还在治理,黄河也面临着新的危机,那就是黄河水的污染。
寻找这个剧拍摄外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中华民族的摇篮,每个人从出生长大,对自己的摇篮一定是非常留恋的,但是当自己长大以后那个摇篮肯定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我们必须去寻找,我们必须承认没有这个摇篮就没有每一个人的今天,这很优美但是又比较忧伤,从现实来讲,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华民族,它孕育了黄河两岸的文化,把中华民族带到了今天立于世界之林,但同时黄河给我们带来了数不尽的灾难,关于历朝历代如何治理黄河其实这中间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利用戏剧的形式,利用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关系很委婉很戏剧地表现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