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已经5年了,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现象,成为人们思考的热点,为了对这些热点作出学理性的回应,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主办了“新世纪 新文学”学术研讨会。会议于2005年6月在广州召开。与会者对21世纪5年文学进行了宏观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炯先生对当代文学作出了高屋建瓴的总体把握和梳理:纸媒文学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互联网等新媒体为文学提供了新的空间,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气候。题材上出现了两层分化,一方面,底层写作蓬勃兴起,这是劳者歌其事的民间意向与中央“三贴近”的倡导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必然以自己的趣味影响文学写什么、怎么写。在历时性向度上,对文学史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维度,指出分期还应注重生产传播方式的变化,如当前新媒体上文学的生产与传播已对纸媒文学形成了强劲的冲击。对于文学进入新世纪与90年代有无实质性区别的问题,张先生认为还需进一步的追踪观察,不宜匆忙定论。 人民大学的马相武教授认为在环境中去界定对象,更能把握对象。他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将对当代文学的思考置于当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宏观的审视,道出了文学当下难以界定的生存境遇:文学泛化了,文学与文化的边界模糊了,与媒体的边界消解了,文学与每个人都有关系,令人振奋,但成了消费性的,文学性在崩溃的边缘;主流文学与消费文化也会形成默契,既有消费化、产业化的迹象,但也有政治性。 广东商学院的江冰教授以“民间”、“文人”、“庙堂”三股力量彼此错综复杂的关系作为解读文学史的线索,对当代文学的观察主要聚焦于新媒体对写作的潜在影响。新媒体的“零进入门槛”、交互式共享等特性带来了文学神圣化的消解,三股力量发生了新的组合。尤其是网络空间里的青春写作和来自底层的打工族写作,发轫于边缘草根,动情于俗男俗女,完成于俚语乡音,没有发表门槛,没有功利欲望,更无理论预设,文学似乎回到了前诗经时代,呈现出回归的迹象。 广东商学院的孙辉博士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媒体平台上的文学现象向传统的文学理论发出了挑战,使得许多有关文学的全称判断失去其普遍有效性,如网络文学、短信文学的泛主体写作使“文气说”、“风格论”等理论话语失去了言说能力;而对于新媒体文学的草根性带来的鄙俗化则主张以巴赫金所言的“民间笑文化”加以观照。 对新媒体与文学关系的思考构成了本次多声部研讨会的主旋律,文学的自律性与他律性均受到充分关注。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文学在新世纪仍然具有生命力,大家对新世纪文学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张炯、马相武、钱蓉、江冰、司马晓雯、胡健生、孙辉、王文捷等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气氛热烈,与会者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和卓有成效的学术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