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作为一部气势宏大,规模空前的电影作品,人物众多(既有八陆军又有中央军、地方军、日本军等多方面的人物),场面壮阔,结构复杂;无论从内容和制作上都称得上巨片。然而仅仅用“巨片”和“投资大”来肯定《太行山上》毕竟是比较表面的,巨片也并非是以出场的人多或者群众演员多,场面开阔,线索复杂来衡量的,而是要真正作到将其宏大的场面,复杂的构思与所要表达的意念融为一体,这才是《太行山上》的美术特色和魅力所在。 作为一部巨片,《太行山上》对美术的要求是很高的。以往的革命历史战争片多是叙事加写实的美术造型;本剧的美术,不能满足于再现历史,而应力求在真实的基础上灌入创作者的想法,使美术风格的发挥更自由,使伟大壮美的历史事件与出色动人的再现结合得更加完美。 电影作为一门形象艺术,它不可能重现历史的每一个真实的细节,它所谓的真实在于有限的历史材料和观众对当时历史的固有理解,所以在美术造型上应允许合理的想象与艺术的再创造,使其接近历史、神似于历史,又高于历史。就象我以前拍摄的《英雄》和《十面埋伏》,观众一看你的造型风格就属于本剧的那个年代,一看就知道是那个年代的东西,但是你却从来都没有见过,大到场景小到道具都是我们再创造出来的,以往任何史料或任何作品中都未曾出现过,完全是本剧独创的东西,这就是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的造型做法。在《太行山上》这样的战争片中它的造型风格,观众早已了解并根深蒂固了,要想再创作,就必须让观众能够接受。因此,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造型风格上真实再现了那种特定的环境时空,保障了整部影片风格样式的统一。这部电影在艺术创作的总体把握上是朴实、细腻、深刻的,大到八路军和国民党总部,小到每一件道具都进行了精心的处理,使其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为了增强影片的真实感,我们在造型上采用了大量的“作旧”的手法,使得视觉审美效果与现实史料的记载相统一,而且又不乏历史的真实感。服装道具的做旧也非常狠,小到一根皮带,一双士兵的布鞋,我们都细致的做旧得恰到好处,还影象于现实的真实。大到整个画面的“做旧”,这种“做旧”是一种大的气氛的做旧,更能让观众投入到情景之中。 《太行山上》力求突破以往的战争模式,把人物从作战室里拉出来,将传统的开会设置到外景中去,让主要人物与战争场面结合成一体,摆脱以往战争片中领袖人物开会和战火纷飞、杀声震天的大场面互相脱节的弊病。本片从人物和戏的本身入手来设计剧中的场景,例如,国民党的住所采用有点欧化的西方建筑,表现得比较贵族,也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阎西山晋军所在地,选用了有文化底蕴、典型的山西特色的建筑,灰色的砖雕等比较繁琐的风格尤为突出。我们在八一厂棚内搭建了日本歌舞伎场景,这个场景主要以暖色为主,再现了日本人的荒糜淫乱。八路军驻地,我们大部分以民居为基础,配合更多的接近生活气息的道具,尽量从环境设计上突出不同的人物所属的不同阶层。我们根据史实及对各阶层所代表的阶级的理解概括出来的场景,也就是我们在历史真实性上的主观发挥;突出了它的时代特色,人文特色,各种文化环境的再现。 本片还将高科技融入到美术创作中。本片的结尾,各主角走出太行山,主角的高大身影与太行山伟岸的山脉融为一体,最后叠化变成太行山的一部分,这也是最重要的诗化的地方。象这种电脑特技与美术相结合的手法,目前在我国还是一种探索尝试,它将中国战争电影壮美的历史事件与动人的艺术描写融为一体,这也就是艺术化的革命历史。 由于本片的摄影节奏快、场面调度比较多,美术创作必须很好地配合,几十个场景,上千个道具的设计都力求不重复并符合剧情需要,用以加强影片的节奏感,给观众更为多元化的视觉感受,更充分的表现大片的魅力。 我们对其人物,情节的真实性把握得相当有分寸,站在历史的角度,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待那段光辉的战争岁月,使那段发生在太行山上的显为人知的历史趋于完整,以更新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眼中。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不止是硝烟弥漫,更多的应该是爆破性镜头中的细节,无论是震撼的画面,还是唯美的画面,《太行山上》的视觉造型都会给观众一个惊喜。 霍廷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