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桂河大桥》--东西方规则意识的交锋
比较《桂河大桥》和《哈特战争》两部战俘影片,感觉虽然德国人和日本人在对待战俘问题上,都不想受到什么约束,但相比而言,德国人的规则意识还是远远要强于东方的日本。
东西方文化的显著不同,就是对规则的认识问题。西方文化中的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已深深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成为西方人不自觉的行为守则。就象在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生活中,西方人多数都知道上帝只是一个虚构物,但在生活中,仍然时时感受到“上帝和我在一起”的巨大力量,这是一种长期文化浸泡形成的浓厚意识。在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中,一架被劫持的美国飞机在美国北部上空飞行时,飞机上十几名本来素不相识的乘客在“听任劫机分子摆布”还是“宁可坠机也要与他们搏斗到底”中进行了艰难选择,在意见相持和情况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这十几个西方人还举行了辩论和投票,最终选择了“宁可坠机也要与他们搏斗到底”。这个情节让人大大钦佩西方人的规则意识,这种一切按规则办事的精神已深深融入了西方人的血液中。
在古巴比伦王国,国家把法典刻在石碑上,号召全体公民遵守,如果不遵守,就在石碑前对违规者进行惩罚。这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是却表现西方人按规矩办事的文明传统。相比之下,一向以人治著称的东方文化规则意识就差得多。当然,西方有一句名言:法律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表现在人们生活中的。但我们不可以曲解这句话,认为西方人不重表现形式。其实按西方人的理解,这句话应当是:只要是写在纸上的约定的东西,就应当体现在生活中,人们就应当遵守。而东方人则认为:法律就是写在纸上的,至于现实中遵守不遵守,则要视现实需要而定。东方的统治者更是认为,法律是写给老百姓看的,至于王者,则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刑不上大夫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桂河大桥》是美国一部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老片子,讲的是1944年日军强迫英军战俘修建泰国西部地区桂河大桥的故事。作为一部名片,可谓好评如潮。我看了这部影片之后,不敢妄语,只是对英军战俘首领尼克森上校的执着精神所敬服。
我认为尼克森上校其实不代表他一个人,他所代表的是西方人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支撑在条件恶劣的日本战俘营中大批西方战俘生存下去的信念。尼克森上校坚定地按规则办事精神和西方军人的绅士风格,最终在同日本人毫无理性的暴政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我想在当时的冷战时代,导演大卫·里恩正是想通过此片宣扬西方人的意识形态优越性吧。
在《桂河大桥》中,英军战俘首领尼克森上校和日本军官斋滕之间的对抗其实就是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较量。日本人认为,战俘就是战俘,就要受我的任意摆布,没有什么法律规则可以保护你们,战俘必须要无条件服从他们,稍有不从,就可以剥夺战俘的一切包括生命。斋滕在对英军战俘训话时说:英军俘虏们,注意,我不是说英国士兵,自从你们投降后,你们就不再是士兵。斋滕也就是说战俘们不应享有士兵的一切权力,这就是日本人的理念。
可是尼克森上校却对《日内瓦公约》奉为神明。显然,这是战俘们自我保护需要的,但从我们一个东方人眼光来看,尼克森上校也未免太过于较真了。日本人对《日内瓦公约》嗤之以鼻,根本不当一回事,虽然日本也是这个条约的签字国。但尼克森上校随身带有这个条约的副本,并且一直珍藏它。我想,这可能是英美军队的一项制度,防止一旦被俘后,要用这个条约来保护自已,相比之下,东方国家的军人很多人可能还没见过《日内瓦公约》的样子。
日本人要尼克森上校等军官也要参加修桥的体力劳动,这在尼克森上校看来,是违反《日内瓦公约》规定的,所以他坚决拒绝执行,甚至在日本兵的刺刀和机枪面前也没有退缩。看到这里,我想,如果不是英军战俘,而是中国被俘军官的话,日本人让参加劳动就参加是了,军官即使参加劳动,也不会累到什么地方去,何必为此和日本人发生激烈冲突,甚至差点丢掉性命。但尼克森上校坚决拒绝,我们看到,他并不是害怕干活,害怕和士兵一样参加劳动,而是在维护《日内瓦公约》的严肃性。因为他知道,虽然军官参加劳动并不是什么大事,可一旦《日内瓦公约》被破坏了,战俘们以后就失去了赖以自我保护的法宝。
尼克森上校和斋腾的斗争其实是在维护一种信念,就是一切按现有规则办事的信念,只要这个信念在,战俘们就有希望活下去。而日本人却根本不把现有的规则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规则是哄小孩子的,签字不签字是一回事,做不做完全看需要。可最终尼克森上校取得了胜利,在战俘们的集体反抗下,日本人不得不同意按《日内瓦公约》的规定办事。尼克森也和斋腾达成了协议,只要按《日内瓦公约》办事,他可以保证修好一座一流的大桥。事后也证明了这一点,尼克森上校的英军战俘们,本着西方人认真负责的精神,完全信守协议,大桥顺利如期完工。(虽然最后被美军突击队炸毁,却证明不是豆腐渣工程)
规则,诚信和负责是这部电影中体现出来的西方人思想理念和行为守则。纵观日本人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从开始的暴虐到退让直至斋滕最后的反思,都表明日本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失败。
这部电影有意思的是,虽然日本人蔑视规则,但其实细看,日本人也是讲规则的。在电影开头,美军战俘希尔兹少校多次想逃避艰苦的体力劳动,他想出了办法(也许是从东方人那学的),就是不断地给日本看守送礼,然后报病假休息。于是战俘营里出现了滑稽的场景,一面是不懂得送礼的战俘们不停劳动直至累死,尸体遍地,另一方面,希尔兹少校等“滑头”们却利用掩埋尸体之机,从尸体上搜集财物送给日本看守,然后坦然告病假不参加劳动。这个情景让我明白了,东方人并不是不讲规则,而是讲的“潜规则”,就是大家默认但又不便于写在纸上的规则。请客送礼能办事这个潜规则在中国盛行几千年了,没有一个朝代官方法规里有这一条,可事实上很多人都按这个去做的,不遵循这个潜规则吃亏的例子还少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