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海明威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如果你够幸运,在年轻时待过巴黎,那么它将永远跟随着你,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飨宴。”55年后的今天,我仍没有机会一尝巴黎盛宴的饕餮,但在五一假期的北京之行后,我相信,那些曾经在北京挥霍过青葱时光的人,也永不会忘记她的辉煌。 身为一个游人兼记者,我大概算是最“敬业”的娱记之一了,在行程表你可以看到如下安排:4月28日下午,冯小刚的北师大研讨会;4月28日晚,窦唯在无名高地酒吧的演出;4月29日晚,张楚在新豪运酒吧的现场表演;4月30日下午,大山子艺术节开幕;4月30日晚,色士风手刘元在CD俱乐部的演出;5月1日下午,朝阳音乐节开幕;5月1日晚,《刘三姐》歌舞剧;5月2日晚,傅聪钢琴演奏会;5月3日晚,《云南映像》民族歌舞集……一骤眼看到这样的行程安排,我会怀疑这是工作安排而不是玩乐日志,但,这就是北京,那些历史遗迹外让人惊叹的文化内涵。 身在广州的我等娱记看来,冯小刚一年一次为电影宣传的大驾光临已是头等大事,怎么还能想象随便在大学校园可以“遇见”冯大导演;而被何勇称作已经“成仙”的窦唯,却是每周都在酒吧有专场的演出,表演后的闲聊更发现“仙人”竟是如此平易近人……但也许这也是抛开工作之后才可以看到的“不同”,就譬如说冯小刚在师大的研讨会,一开始就声明不接受媒体采访,“无奈”之下反而可以安下心来倾听冯导与大学生的对话,少了几分面对媒体的戒心,多了几分随意和畅快,这与在为电影宣传而“被迫”面对媒体时的冯小刚多少有些不同。更让我意外的是窦唯,在演出结束后,笔者以听众的身份和他闲聊了几句,哪里见到平时报章里形容的嚣张和疏离,根本是勤勤恳恳的音乐人,有多一个人欣赏他的音乐,他已经觉得三个小时的演出值得,值得。 离开是为了回来,在北京看不完的明星看不尽的演出后,还是要回“家”的——这个缺少本土明星和国际级演出的地方,但北京人何尝不会因为身在庐山中而不识其真面目呢?所以在假期过后,在借用海明威的名句概括我的北京之行后,又是重新着手开始我的“娱乐事业”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