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画家的陈逸飞死了,却是为了拍电影而累死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盖棺论定,但是这对于陈逸飞而言,确实有点难,因为在批评家的眼里消失的不过是一个不务正业的画家,在画家们的眼里去世的是一位善于炒作的同行。不过,在商界人眼中却失去了一位引路先锋似的人物——他把“阳春白雪”式的艺术,从塔尖上摘了下来,借之去影响普通人的生活。从前,某些作品内容贴近群众生活的文艺工作者会被冠以“人民艺术家”或“人民文学家”等称呼,在如今的商业社会中,陈逸飞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人民艺术家”。
这样评价陈逸飞,并非刻意赞美,而是要对他“不务正业”的肯定,当然,这是在批评家眼中不屑一顾的。信息爆炸的时代,孕育了无数艺术家(或者自称的“艺术家”),为了证明其艺术的价值,而将创作的出发点定位在“阳春白雪”或“社会边缘”两个极端,许多如“死亡”、“癫狂”或“下半身”纷纷挺进艺术圈,当然人们可以理解为这是某类艺术家们的深刻,但是这样的深刻却总也脱不下孤芳自赏、自得其乐的外衣,面对商业社会的客观事实,态度决定了这些艺术形式的命运。
其实,要想获得有价值的深刻,莫过于持久且广泛的影响,这一点正是陈逸飞所追求的。当艺术家们由于市场的兴起而遭遇冷落时,陈逸飞可以放下手中高深的画笔,利用艺术的直觉,去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时装、杂志、电影等,这一点是令人尊敬的。像这样的人还有一些,如余秋雨,他将文化与历史以通俗化的语言介绍给读者。如果说他们因此而获得了金钱上的巨大收益,只能说这是因为他们满足了“金字塔”最底层、也是最庞大群体的需要。
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用艺术的气息去影响商业社会的脉搏,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如果批评家们因此而觉得这是艺术的堕落就大可不比了——不过,最近某位涉嫌抄袭的“偶像派”小作家的行为不在此列,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总之,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我们应该为艺术家陈逸飞的“不务正业”叫好,他为艺术界带来的是一种思维与生存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