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这次的获奖作品《娱乐至死》所表达的,当所有的信息都淹没在娱乐的大潮里面之后,需要有一面不同的旗帜来高扬文化的价值。
●一本书仅仅在“读书界”产生影响是绝对不够的,只有进入大众的视野,一本书才能真正获得力量。
在刚刚结束的,由本报与《南方都市报》联合主办的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的颁奖典礼上,不少获奖者对自己的得奖表示了意外,而更多的读者和专家则对媒体能够如此关注图书事业感到震惊。确实,从当下的中国出版业来看,图书绝对不是最吸引人们眼球的主题,中国公众的图书购买率也一直处在下降的过程中,出版业本身的情况更可以用低迷两个字来形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规模地褒奖一本书似乎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但所有在3月5日下午出现在颁奖现场的读者并不会这么看,这一天他们一定体会到了一本书所能产生的力量。当高耀洁女士登台领取2004年度大奖的时候,群情激动,人们知道,在场的并不只是那本《一万封信》,还有这本书后面重重的道德勇气和人道情怀。
1905年俄国革命的时候,当时的沙俄政府查封了一家图书公司:这家叫做“绥青图书公司”的出版机构被认为是革命的潜在发起者。很多年以后绥青写回忆录的时候,这件事成了他生命中的一个亮点。不过在绥青看来,在他出版的数以万计的书里面,最重要的并不是果戈理的小说或者托尔斯泰的道德教诲,更不是有可能惹来麻烦的政论读本,一本不起眼的历书才是最有价值的。
绥青每年都要印行近千万册历书,当时这是俄国农民最主要的信息来源,绥青在这些历书里面加入了大量的实用信息和故事,这些故事给俄罗斯最广大的读者打开了一扇窗子。不能说绥青的历书促成了革命,但它对俄国人民的精神洗礼则是更具革命性的。
今天可能已经没有了绥青时代的那种文化沙漠,也不可能再像绥青那样去进行文化普及,但换一个角度,今日的文化可能正在遭遇另一种不同的危险。就像这次的获奖作品《娱乐至死》所表达的,当所有的信息都湮没在娱乐的大潮里面之后,需要有一面不同的旗帜来高扬文化的价值。
都说书籍能够改变,但在这个时代,一本书能起作用的空间无疑是越来越小了。在很大的意义上,传媒在做当年绥青做的工作———虽然不是文化普及,但确实是在悄悄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正因为如此,由媒体举办的图书大奖注定要吸引人们的目光。而借助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书籍也将再次产生它应该有的影响。
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读书界”的提法。“读书界”究竟包括哪些人从来没有很明确的界定,但它只是一个小众群体则是确定无疑的。细究我们的出版界,其实每年都会出版许多好书,但这些书的影响力却集中在那个叫做“读书界”的小圈子里面,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人们眼中出版业的低迷。但正像绥青所理解的,一本书仅仅在“读书界”产生影响是绝对不够的,只有进入大众的视野,一本书才能真正获得力量。
在谈到《一万封信》时,著名作家邵燕祥希望借助大奖的影响力,这本书能突破“读书界”的小圈子,因为对每一个人来说,这本书涉及的问题都是重要的。其实对于华语图书传媒大奖来说也正是如此:评奖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让那些最需要书的读者读到真正的好书。
本报文娱评论员涂志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