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名胜龟山上的“赤壁之战”全景画馆现在成了当地文化界的一块心病:碉堡一样的的建筑有碍龟山的整体自然风貌,而拆除画馆必然伤及全景壁画,于是主张保留画馆的壁画艺术家和倾向于拆除画馆的小说家池莉等之间发生了文字交锋(见3月4日《新京报》)。
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更像是一场误会:池莉也承认壁画本身的艺术价值,她指出那座全景画馆不仅破坏龟山风景,壁画本身也无法得到维护,没有让更多人欣赏。她提出拆除画馆的同时可以小心拆卸内部壁画,可以移往他处再重新张挂。
难题在于,创作者说这幅画耗费数吨颜料,由27名艺术家创作两年而成,如今颜料已经硬化,如果移动折叠就会发生脱落现象,损坏在所难免。
于是,拆还是不拆成了困扰文化界的一个问题。一度有拆除的意向的当地政府在艺术界呼吁下决定暂停行动,各方面也提出富有建设性的“第三条道路”,比如邀请建筑设计师改造现有建筑,或通过植树、外围装饰等手段改善周边环境。笔者个人也有个大胆设想,可以考虑把现有的建筑完全用土埋起来,上面植树绿化,里面的画馆还可以继续营业。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当年在日本深山中设计的美秀博物馆,就采用了填埋的手法,成就了一座优美的公共建筑。
当然,和美秀博物馆在设计之初就强调建筑和自然融合的理念不同的是,全景画馆开建时竟然是“违章建筑”,也没想到应在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上与龟山的自然环境融合,投资商在一些政府官员支持下仓促上马,以致造成今天的难题。
在城市建设中,类似的例子不在少数。今年北京政协会议上就有委员指出,安定门立交桥中间的“安定”大鼎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来往司机从北向东绕过环行岛时,南边的视线容易被遮挡,因此亟须搬迁或拆除。可是也有专家认为这尊有着悠久历史的大鼎已经成为地标性建筑,绝对不能拆除。
各级政府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仓促决策的现象也屡屡出现,政府主管部门没在环境、美学和实际使用功能上考虑清楚就批准建设一些公共建筑、城市雕塑以及有重要影响的商业建筑,过后不久又不得不拆除,一建一拆浪费了社会财富。让人欣慰的是,在作家、艺术家、评论家、政府官员以及公众都参与的这场“赤壁对话”中,武汉的政府行为得以及时中止,让人们有时间寻找更为稳妥的解决方式,这是有启迪意义的,它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在中国蓬勃的城市改造运动中政府、投资商、建筑师、艺术家、传媒和公众的位置和权利。
对于公众来说,在城市建设中,面对拥有决定权的政府官员,必须有勇气提出质疑。
比如,在建筑开建之前就应该质询,城市规划师批准了吗?
在决定壁画去留的时候,争求艺术家意见了吗?在设计“安定”大鼎的时候,道路规划参与了吗?当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并得到负责任的回答的时候,我们生活的城市才会变得更为理性化和人性化。
□周文翰 北京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