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娱乐频道 >> 电视 TV >> 《艺术评论》_搜狐娱乐 >> 第四期

20年后的艺术

YULE.SOHU.COM 2004-11-29 15:37  作者: 于长江  来源: 《艺术评论》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张靓颖沈阳拍写真
图:关咏荷产后家庭照首曝光
章子怡愿为"他"息影结婚生子
小S婆婆4千万豪宅慰劳媳妇
大牌明星们的卖身契曝光(图) 徐静蕾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历程
蒋雯丽曾落榜张国立曾当工人
林青霞首度回应婚变传闻

  两年前,北京某青年画家抑郁自杀,送葬的时候,就有朋友无奈地说起,“但愿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可是痛定思痛,幡然起疑:二十年后,这个世界还有没有这种拿着画笔、满身油彩、站在画架前发愣的“好汉”?

  一、从IT到“人类原教旨主义”(Human Fundamentalism)

  如果说过去20年人类获得的一个不小的教训,那就是不该轻易地打开“高科技”这个潘朵拉盒子。20年来IT、数字化等高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提供了制造各种奇异的影视音像“效果”的能力,这些东西,已经渗透到视觉艺术(美术)中,不管是欧洲的威尼斯双年展,还是中国国内的各种现代艺术展,都越来越多地沾染这种IT风衍生出的声、光、电等等“效果”。这些“效果”,本来是伴随着娱乐业而异军突起的——在各种酒色财气吃喝玩乐的“体验消费”中,人的感受越来越脱离了自然的状态,人们的感官刺激的欲望被不断细化又细化地发现和分解,满足这些刺激的高科技也就被“开发”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不管是大型音乐会现场,还是一般的电视节目,还是迪厅歌厅酒吧中,众多由“技术加艺术”的高手们绞尽脑汁精心设计开发出来的视觉(美术)效果,不过就是最大限度“撩拨”然后再“满足”人们感官需要的刺激手段。今天的影视音像技术强大到成为无所不能的力量,释放出太多太多的可能性,反而让人们应接不暇,每一项技术突破,就造就很多种应用它来刺激人们感官的可能性,面对这太多的可能性,人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忙于探索此时此刻技术所能提供的“效果”的潜力,可是,一种技术的潜力还没有用完,新的技术又开发出来了……结果,科技界和娱乐界的不少人就在不断地“跟进”这种技术进步,忙于把技术潜力,变成视觉效果,这种强烈的冲动,也蔓延到视觉艺术(美术)中,视觉艺术家似乎也出现了这种“跟进技术”的热潮,可是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一个飘忽的魔影,你越赶越赶不上,越赶不上越要赶,这是一种永远的被动和疲惫。

  相信这种情形不会再一直持续20年,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具有反省、自尊和自律的人,开始试图告别这种夸父追日一样追随技术的怪癖。因为这种疯狂但又没有尽头的赛跑,迫使每一个参加者都不得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开发’中”,人们会怀疑、质疑、动摇、否定、颠覆这种“跟着技术走”的梦游症,重新探索其它更富于个体主体性(subjectivity)的活动。当然,技术也是人的作品,但问题是它首先是“别人”的作品,同时它只是别人“头脑”的谋划,而不是“心”的真诚!20年后,能算得上艺术家的人们,绝对不会忍受这种懵懵懂懂“跟着别人的头脑走”的状态,那怎么办呢?古人云,人穷则返本,只能首先回归到初民的审美直觉,重新立正、开步走,这就需要一种回归到赤裸的“人”的状态——注意不要误会,不是那类动辄靠脱裤子取宠的暴露癖的艺术——而是说回归到对于“人”最基本最初级的关注和心态,“跟着自己的心走”,我称之为“人类原教旨主义”,就是人类从原始时期就形成、直到今天所有现代性也压制不住掩盖不住的一些顽固的价值,比如完美主义、英雄主义、超越生死、直觉感悟、极端体验、群体主义等等。

  二、欧洲:“创新疲劳”(Innovation fatigue)和“绿色中世纪”

  欧洲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科学、思想的领军地带,差不多领跑了500年,尽管在二战后,技术创新有被美国和日本取代的趋势,但在精神、文化和学术思想方面,率先进入“后现代”的欧洲仍然处于领导创新的历史宿命中,但是,后现代社会的结构和习俗,又难免使得“创造”和“创新”都变成一种“劳作”,而不是一种“抒发”;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出现“厌倦创造”,或称“创新疲劳”,把创造本身,视为一种负担!当“减负”成为人们首要关注的时候,卸掉这份担子,进入坐享其成的逍遥状态,恐怕难免渐渐成为社会主流价值。

  所以,我倒觉得,20年后,恰恰到了欧陆民众大面积抛弃今天席卷全球的热衷并乐此不疲追随“创新”的浪潮、而走上另一极的“拒绝创新”的心路的时候。那时的欧洲人,在长期的创新疲劳之后,已经厌倦和麻木于今天“后现代”之类的贵妇人化的饶舌的“思潮”、“学说”、“理论”,而开始出现另一种心灵深处的文艺复兴。如果说上一次“文艺复兴”是扬弃基督教神学、回归希腊罗马,那么这一次则是相反,其选择,最可能是扬弃500年来的世俗理性,而进入一个新的“中世纪”,即彻底地无保留地痴迷于今天的某一种主义——最可能的是“绿色和平”(Greenpeace)——陷于毫无反思反省的状态,而且争相不断向这种信仰的极端状态狂奔赛跑;其中一个很大的助力,就是当今世界,一而再、再而三地爆发疯牛病、登革热、口蹄疫、非典、禽流感等等不断的“告急”,这种连续的心理震撼,冲击着经历过黑死病历史的欧洲,激活其文化中深层的“瘟疫情结”,会显现为偏执的对一切动物性食品的极端反感,由此推动极端“绿色和平”的信念,彻底主宰欧陆;世界上将有整整一个洲的人口,进入严格素食主义、环保主义的统治之下;社会最基本的禁忌,不再是人类社会通常的乱伦禁忌或鬼神禁忌之类,而是肉食禁忌和环保禁忌;社会上、学术上、政治上最持久最激烈的争论,会是关于“鸡蛋算不算动物食品”、“食用植物算不算杀生”等等问题。

  在这种趋势和氛围下,相信作为近现代人类艺术创新摇篮的欧洲,其艺术会走向一种意识形态化(ideologized)的方向,就象中世纪基督教教堂艺术一样,艺术成为某种神圣性的奴婢,变成绿色和平主义“圣洁”的宣传画。因为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在俗务中是最省心省事的,最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最有可能维持这种绿色和平的理想人生。当所有视觉艺术,都变成一种命题作文,摆脱了创新压力,人们反而可以在精神和心理上更随心所欲了,包括懒散的自由、冥想的自由、反思的自由、观望的自由、躲避的自由……上一个中世纪,不就是在人性的这些方面的支持下维持了1000年么?而今天欧洲人基本生存技术的进步,使得温饱早已不是问题,生命更安全,生活更安逸,心态更自由,这恰恰是一个把一切委托给别人、自己“闲来无事不从容”的极佳的状态。所以欧洲的艺术,也会生成一种“新教堂艺术”,就是用各种表达方式——绘画、雕塑、建筑、行为等等——没完没了的、不厌其烦的、具体详尽的表述甚至歌颂绿色和平的主流价值,劝导人们潜心于这种向善的自我修养。

  那样的艺术,和今天的艺术会有很多令人不可思议的不同,比如,动物会成为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在形形色色的行为艺术甚至戏剧表演中,动物的即兴表演,会成为主角和主题,而人类则为动物来跑龙套……这不是搞笑,在今天的欧洲,伴随着动物主角的动画片成长的人口已经是第三代了,20年后就是第四、第五代,这些可爱的动物卡通形象已经成为几代人的想象力的源泉和土壤,人们强烈要求和动物更亲密地生活在一起,鸡猪牛羊都会成为善良的家庭成员,幸福得你根本无法想到还可能“宰”和“吃”它们。在人性和兽性的融通中,艺术会成为人性和兽性共同的表达……

  事实上,今天的欧洲艺术,就已经出现这种苗头,从大学生狂欢节的具有反战反暴力反种族主义反资本主义的行为艺术表演,到冯·哈根斯(Von Hagens)先生的激进古怪惊世骇俗的“躯体世界”(“Korperwelten”)——对尸体进行加工、保存、重塑、雕刻、切割的“怪癖”——,这些看似五花八门的标新立异的艺术,其核心反而是大大简化和归一的,那其实不过是绿色理念的种种变种,而最终的指向,是清晰明白的绿党意识形态,没有什么秘密,这种绿色理念,已经在成为欧洲人自愿贴在前额的一张巨大的咒符,等到这张咒符放大到覆盖了整个欧洲,欧洲弥漫着绿色的神圣,艺术也幻化为绿色神殿的绿色的赞美诗。

  三、中国:回头是岸?

  20年后中国的艺术,当然仍会有自己的地方性(locality),但它不可避免地与世界全方位互动,只是这种“世界化”的方式,会有多种可能性的选择。比如,时下某些画家通过个人各种“门路”进入国际形形色色的双年展固然是一种途径,但中国艺术大规模地向国际社会空间扩散,恐怕主要的还不会是这种散兵游勇零敲碎打的方式。新的扩散模式的苗头,还要到中国社会的纵深发展中去寻求。

  日前,在北京某地举办的一个现代艺术展,透露出中国艺术成长的一条线索,值得关注。在这个以开发商的楼宇品牌命名的艺术展中,艺术活动的模式,和房地产的商业运作机制找到了一个契合点,这种“经营模式”的“创新”,可能比这些装置、绘画、摄影作品本身的“创新”更引人瞩目。艺术与房地产运作的互相利用,是过去20年中国社会结构演进的一个可能不经意的“成就”,它解决了艺术(美术)自身一直苦于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资金支持和实用性的难题,但是,这种以商务模式创新为基础的契合点,孕育着一种新的目标和心态,又暗示着美术等视觉艺术的一种不声不响的转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承认社会基本秩序和现实,从经营的角度,通过一定程度的“合谋”,来保护和发展艺术,在这种过程中,如何处理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的分歧、妥协和变通,会成为一种对于人们智力的挑战!

  挑战常常也是一种激将法,挑逗你做一些本来不愿的事情。在中国过去20年,“艺术”一直纠缠于种种悲情,一直在忙于处理自己和天下“众生”的关系。文革时代完全一体化的意识形态派生的“艺术”逐渐淡出到怀旧的对象,体制外生成的“非主流”艺术的自傲和自怜,曾经一度形成了“艺术-社会”之间难以消弭的对峙,黔之驴和老虎式的心理互动,屡屡超出了彼此的弹性系数,但又总是在众多看客的说和下得以缓解,这种久拖不决的“冲压-复原”的循环,形式上表现为“官方”对于“前卫”的负面疑虑,而实质上不过是反映了公众心理对于“异类”(alien)的最简单自然的习惯性猜疑,幸好这种没完没了的消耗性周期似乎已经令各方面都疲惫厌倦,中国先天贫弱的艺术之神在这种长期进退两难、心力交瘁的漂泊中,似乎也产生了“靠岸”的念头,终于从另一个层次和角度,发现了(其实也是“等到了”)重归社会主流的切入点,那就是随着民间资本的壮大,自由的经济力量能够独立承载某些非主流艺术的成本,并足以代理社会公众羁糜其“颠覆性”,一度自称并被视为非主流的艺术冲动,终于和主流社会的示范力量——新兴市场力量建立了链接,这是中国艺术的一条“回归”之路,这条路径接着走下去,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出路。不过,悲观主义的眼光,总是会发现负面,就像熊和猎人的那一笔交易:我要吃肉,你要一张熊皮,结果究竟怎么了?

  20年后,中国艺术可能会分为两类:“与国际资本结合的艺术”和“与本土资本结合的艺术”。前者会表现得比较“常规”,实质是一种产品生产,因为作为发达社会的外围和附属,这些艺术更多的应该是为核心地带的社会提供“消费”,其侧重点,在于直接和已经成熟的发达国家艺术市场“接轨”。而“与本土资本结合”的部分则不同,它更引人入胜,有可能发展出一些惊人之举,因为它有很多戏剧性心态和情感需要表达。

  四、“资本+艺术”的力量

  20年后中国经济发展几乎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庞大的资本输出,资本支持下的艺术,作为一种变相的品牌商标,会坦率地不遮拦地在全球各地强烈表现中国人心理中蕴藏的某些特有的情结,作为一个“和平崛起”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如何在“和平”中发挥自己的热情?以史为鉴,几乎百分之百地可以断定,那时的人们会酝酿出一种极端追求“宏大”效果和类似“人定胜天”的力量的热潮,并播撒全世界;“大”会成为一种终极的视觉审美的追求。

  因此,如果说二十年前,中国的新兴企业家、开发商热衷于建设形形色色的民族园、微型景观、世界公园之类以求把世界“压缩”、“缩小”,那么,20年后,中国的国力、实力、民心、企业家的梦想,在艺术想象和名义的煽动下,会急于把世界“放大”,以此来展示中国和中国人的“强大”、“巨大”、“宏大”、“浩大”、“庞大”……这是一种自从19世纪中叶中国国势衰落后,一直在聚积和等待的不断蠢蠢欲动、伺机待发的情绪,它一旦出笼,会冲决过去20年、甚至100年中国艺术在面对世界的尴尬中不得不在不断跟进、模仿和示好中发展出来的这一套范式和逻辑,而变成一种赤裸裸的“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心态,比如,肯定会有艺术家说服企业家,在埃及尼罗河畔购置土地,按照古埃及金字塔的样子,再修一个比胡夫金字塔再高大3倍、5倍的更为壮观的金字塔,成为尼罗河上第一景观,底座上刻上“赠送给伟大勤劳智慧的埃及人民,中国某某省某某县某某建筑公司,2024年10月1日竣工”;这是一个工程,也是一个纪念碑。再比如,中国的艺术家们很可能会鼓动远洋海运公司投资,在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各修一条凌空腾跃的钢铁巨龙,比埃菲尔铁塔或自由女神还要高大,成为中国远洋航运最大的广告!也是国人梦想已久的形象工程。在这种大形象、大造型的激情冲动下,中国国内也绝对会出现一种彻底重建长城的冲动,要把长城修得更高、更宽、更长,全国100强的公司,每家承担100公里,100家公司,10000公里,从新疆到辽东半岛,新的长城,就成为中国一条最大最热闹的画廊和商业街,沿途也成了这些以“宏大”为乐趣的特殊流派的艺术家的新兴住宅区和娱乐场……

  不知道这种热潮会不会成为中国艺术的主流,但肯定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流派。这是一个在各方面差不多都是世界“最大”的民族的一种情感冲动转化成艺术化的胆量和想象力——恰恰因为它偏离“艺术”的本意,而蜕变为一种感觉到长期被矮化的善意反弹和报复,不管怎样,那时的艺术家们,在新兴经济力量的鼓动下信心大增,会激烈地挣脱当前这一套艺术话语的罗网,自豪地充当全新的民族集体表象(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s)的代言人,热衷于构想出激动人心的越来越张扬的主题,而时下艺术的各种藩篱和界碑,会被当作“四旧”一样被碾得粉碎。而在世界范围内,对于中国艺术的这种动向和走向,世界上怀有各种心态的众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会不断地刻意追捧、摇旗呐喊。

  五、遭受“稀释”和“剥离”

  如果说欧美的民众,有一种专业崇拜的话,那么中国民众正好相反,有一种对专业的轻视。当欧洲人甚至愿意把自己的思想精神灵魂都交付给专业化的神职人员的时候,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的中国,只要可能,就人人都觉得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能干,业余选手的豪情总是超过专业。看看卡拉OK在中国的风行,和在欧美的冷落,就是例证。欧美民众,强烈感觉唱歌是人家专业歌手的事情,一般民众引吭高歌,纯属制造噪音,让人莫名其妙,可是中国则是人人上阵,什么专不专业,我要的是“唱”,而不是“听”,只有当自己做了,才感到充分“占有”了,心里才踏实,不知道是不是这也算一种小农经济,抑或是真正的贵族心态?反正,中国人有一种干什么都要“全民皆……”的文化基因,从50年代全民大炼钢铁,60年代全民皆兵,到“文革”全民学哲学,80年代全民迪斯科,到90年代全民皆商……,视觉艺术恐怕也不例外,只要条件准许,国人会人人投身“艺术”,记得当年一些朋友撤出圆明园画家村的时候,大家就开玩笑说,过不了多久回来一看,这里的房东、居委会和派出所,肯定人人都支着一个画架,拿着画笔和调色板……

  如果说欧洲的文化基因和创新疲劳,会把欧洲带入一个新的把心灵交给牧师们的“绿色的中世纪”,那么,中国艺术未来20年的走向,也会在冥冥之中落实圣贤们“有教无类”的古训,每一个刚刚学会写自己名字的人,都会玩书法,每一个不失明的人都会画油画,每一个能搬得动一个茶杯的人都会搞装置,每一个不是植物人的人,都搞行为……视觉艺术在中国,不仅变成广告影视娱乐等等部门的“产品”,而且迟早变成“全民皆艺”的民众狂欢。

  与此相伴的,是艺术活动不可阻挡的“技艺化”、“工艺化”的趋势,今天作为艺术趋势的种种“流派”,都有演化为不同风格品牌的工艺、设计、工程的可能,变成日常产品生产的一部分,作为这种趋势的一个征兆,在90年代中叶已经显露,随着圆明园时代戛然而止,某些原来从事“前卫”的画家出现了90度转向,投身电脑平面和三维设计制作等,其实就预示着这种新的苗头。“纯艺术圈”开始向影视、广告、印刷等领域输送“技艺”,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事实上,在现代社会的万花筒中,艺术迟早会成为很多新兴行业的发祥地,不断派生出一些新的行业和职业,这些不断自立、不断成长的活动,达到一个程度,就自立门户,但可能仍以“艺术”自称,这些不断涌现的新的产业族群,正是未来社会人文生态的一个生长点。艺术的走向,变成这样一个不断分化、剥离的过程,以至于艺术最后的特征——创新,也会被剥离!因为电脑和人工智能的泛滥,大幅度贬低着一般意义的“创造性”的价值,新奇、新异的视觉效果,也不再那么稀缺和引人入胜或崇高,人类“创造”的大部分,也委托给各种“设备”,而“设备”是人人都能通过阅读说明书来掌握的;由此,“创新”不再具有稀缺性,也是可以大规模生产和复制的东西。

  在一个艺术湮没于铺天盖地的产品化浪潮和喧嚣熙攘的庙会式全民娱乐的时代,艺术家何为?全民化和产业化使得所有社会行为都可以被标定为艺术,也就必然摆脱不了以“从业者多少”、“消费者多少”为基本衡量标准的市场游戏中,视觉艺术家的生产、销售、维护和淘汰,也会沦为今天日用品的广告战和影视界的“明星制”,最大的成功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站在舞台灯光的焦点,向挥动着荧光棒欢腾的万众随意抛撒着飞吻……在艺术这种本该极少数“另类”从事的行当,如果走向如此泛化,难保不被“稀释”的成一锅片儿汤(如果不是刷锅水!);在全民皆艺的同时,也就是“美”的崇高价值惨跌的时候。

  六、最后堡垒:石头和木棒

  作为对艺术的泛滥和产品化趋势的反动,相信20年后会有某些另类的人们,出于厌倦或别的什么原因,开始回归艺术的原教旨,远离喧闹,回到久已被遗弃了的“手工”中去,诸如书法、剪纸、手工研磨、雕刻、泥塑等等,依靠这些“反科技”的活动,在浩瀚的社会沙漠中重构自己的“审美绿洲”。

  社会的某些趋势,会有助于这种“回归手工”的艺术方向。20年后,很多今天日常的手工技能和日常劳作,可能要几近失传,因而反而走向“艺术化”。就像古代的军事技术,成为几天的体育健身项目一样,今天的写字、做饭、洗衣服、折被子、扫地、倒垃圾等等,反而变成需要努力“发掘”、“探索”的传统文化,比如写字,时下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泛滥,打字技术从“键盘”到“手指感应”到“声控”到“意念支配”,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字的意义就要发生彻底变化,到那时,恐怕能用手拿着笔写汉字的人已经凤毛麟角,“写字”本身变成一种边界清晰的文化技能,手写的“字”本身就几近艺术品了,对这些遗产的玩味琢磨,会发展出高深的艺术造诣!

  因此20年后,“真正的艺术”会退守到“手工劳作” 这个最后的剩余领域(relict realm)中,就是一种经过提纯、浓缩、甩干了的仅靠手工和体力制作视觉形象的活动。这种新的“艺术原教旨”,只能凭借“人性原教旨”做掩体,要想守住这个最后堡垒,就要遵守一种最严格的戒律,那就是只能使用最初级的工具(而不是任何复杂的“科技”或“设备”!)来完成自己的想象和创新,比如用自然界的矿石研磨出来的粉红,涂抹在海边巨大的岩石上,造成一片奇异的幻想,或者干脆就放一把火,把一片森林烧成黑色和灰色的灰烬(绿色和平愤怒了!)……这是决不准许用电脑软件制作的“艺术”。纯艺术变成一种和今天不断“繁荣”的艺术全然不同的另一种更为庄重的仪式,犹如原始部落祭司的独白和唱颂,它的表达,就是自身生命极限、手工雕刻、绘画、石头敲击、磨制、不行了可以用牙齿去咬……也许还包括驯养动物和刀耕火种,其精髓甚至不再是创新,而是看你这个人仅凭双手和石头木棍之类,究竟还能干什么,还能不能生存。记得爱因斯坦曾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武器:石头和木棒!如果艺术真能成为汤因比(A. Toynbee)幻想的“世界宗教”,那么它真该引导人们主动提前回归到石头和木棒,来避免那场最高科技武装起来的足以毁灭所有文明的第三次大战,如果真能这样,艺术就回到了生命本身。

  说归说,除了先知,谁能真正预言?艺术总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过分的冲动,20年后究竟会怎样,也只有天知道!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链接
  • 也许艺术家比艺术品更重要(11/29 15:36)
  • 废墟上的生命垒砌李松的古典情结(11/29 15:35)
  • 老得也很美--吴冠中(11/29 15:34)
  • 我看当前音乐教育(11/29 15:33)
  • 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11/29 15:32)
  • 说古论今话舞蹈(11/29 15:31)
  • 新世纪音乐创作前瞻(11/29 15:30)
  • 批评的任务(11/29 15:30)
  • 对中国现代音乐的观测与守望(11/29 15:29)
  • 娱乐天天精选
    明星的化妆间中的走光
    明星的化妆间中的走光
    靠胸吃饭的众女星全解
    关之琳成长私密照曝光
    ·明星新闻-笔笔暗指春春壮阳|梁咏琪自剖分手真相
    ·章子怡中田英寿亲密看秀|张靓颖提起黄健翔就变脸
    ·娱乐社区- 看明星牙齿揭露明星另一面 夫妻吵架
    ·八位保养得面目全非的女明星 张靓颖走秀输给周迅
    ·我音我秀- 锵锵揭露假币骗局 CrazySoccer 卢正雨
    ·网友原创视频四部曲 过年了您该休息了 九曲黄河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搜狐商城
    化妆|春季彩妆5折争艳
    家居|06年最抢眼饰品
    音像|周杰伦:霍元甲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