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的主要情况: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多平方公里。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民国20年(1931),陈宗器等人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民国31年(1941年),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1958年,我国分省地图标定面积为2570平方公里。1962年,航测的1/20万地形图上,其面积为660平方公里。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为450平方公里。注入罗布泊的诸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和米兰河等,同时也部分的受到齐连山冰川融水的补给,融水从东南通过勒河流入湖中。近代,一些进入罗布泊地区的外国人把罗布泊说成是“游移湖”。1876年,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下游考察后,以其片面之见,错误的认定,卡拉河和顺湖即中国古记所记罗布泊。他的学生科兹洛夫和英国的斯坦英支持他的看法。德国地理学家范李希霍芬却持反对的观点。接着,瑞典人斯文.赫定系统的提出一套关于罗布泊游移的理论,认为它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是由于湖底周期性沉积、抬升和风饱蚀降低的结果。这种游移说,曾长期为中外学者所接受。除斯文.赫定外,美国人亨庭顿提出了“盈亏湖”的理伦。中国学者陈宗器发表了“交替湖”的观点,而苏联地质学家西尼村则试图用构造运动来做解说,围绕罗布泊游移问题的争论,延续了一个世纪。我国科学家近年实地考察,证实了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湖水不会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积物3600年仅1.5厘米),干涸后变成坚固的盐壳,短期内湖底地形不会剧烈变化。对湖底沉积物通过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证明,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这说明,游移说是不切实际的推断。两千多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著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彭加木失踪的经过: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率领科学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时神秘失踪。
5月初,彭加木率20人赴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大本营设在新疆农垦总局米兰农场。他带领4名考察队员,乘坐2辆汽车,从米兰出发,计划绕罗布泊1周后返回。考察途中,他们迷失方向,而且断油断水。17日上午10时,彭加木留下一张“我离此去东找水”的纸条后,一直未返。大本营收到考察队发出的无线电呼救讯号,立即组织营救。
18日,乌鲁木齐驻军派出2架飞机,在库木都克附近找到除彭加木外的考察队所有人员,并空投援救物资。19日起,又派出10多架飞机和1支地面部队继续搜索。此后,解放军和中科院新疆分院数次派出小分队、考察队深入罗布泊地区,但始终未能找到彭加木或有关线索。
司机王万轩说,彭加木失踪的日期准确地说应该是1980年6月17日10时30分。地点在罗布泊湖东南方向的库木库都克(维吾尔语,沙井的意思)以西4公里处。
6月11日,完成纵贯罗布泊任务的考察队在米兰农场小憩之后,即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从而结束这次两个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经过昼息夜行,风餐露宿,6月16日下午2时许,考察队来到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照考察计划,还有400公里路程。
在大漠中行走岂能缺水、断油!经讨论,他们决定就地找水。当天下午没找到。晚上,他们开会决定,向当地驻军发电求援,并准备第二天继续找水。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稿:“我们缺水和油,请求紧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用直升机运水的费用水比油还贵,彭加木期望能就地解决水的问题。根据地名所示和他的判断,这地方应该是有水的。
17日上午9时,部队回电同意援助物资,并要求提供营地坐标。考察队员们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他们有的回帐蓬休息,有的在看书。彭加木还在外面徘徊着。他考虑到直升机运送一次物资要花上万元,一公斤水要二三十元,且数量有限,国家付出的代价太大,最好能自己就地解决用水问题,倘若找到了水源,还能为以后到这里考察提供便利条件。想到这些,他准备独自行动了。
下午1时,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一张纸条,看后不由大吃一惊:“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彭加木冒着50℃多的高温单人找水,这在沙漠里是极其危险的。队员们赶忙分头寻找。天黑了,还没有找到彭加木,他们就在沙丘上点起一堆篝火,想让彭老看到火光后辨明方向回来;3辆汽车爬上山坡,向不同方向打开车灯,6条灯柱一直为他照着回来的道路;每隔1小时,一颗信号弹就飞向夜空,划出一条红色的弧线,它在告诉彭加木宿营地的方向。整整一个夜晚,考察队员们都没有合眼,仍不见彭加木回来。
18日中午,地表温度达64℃。一架由乌鲁木齐方向飞来的直升机降落在考察队的宿营地。部队送来了紧急救援的水和其他物资。陈百泉和王万轩登上飞机,又在库木库都克地区超低空飞行,反复寻找彭加木,依然不见踪影。
25年前,神秘的罗布泊留下了一个生命的悬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