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寻找彭加木的过程
第一次寻找是当年6月18日、19日,全体科考队员和司机等9人沿着脚印连续找了两天,队员马仁文在离营地东北10公里处的一个芦苇包上发现有彭加木坐下休息的印记,一张椰子奶油糖纸夹在芦苇杆上,这正是他在米兰农场买的那种糖。但很快遇到盐壳板,脚印消失,再未找到。
彭加木失踪后,中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军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寻找措施。6月18日以来,新疆军区派出数十架次的“直—5”和“运—5”飞机,以50至100米的高度超低空飞行,围绕库木库都克中心,在东西长140公里、南北宽60公里的地带反复搜索。
第二次寻找是6月20日至26日,当地部队和科考队员出动136人次,空军还出动9架直升机、3架安-2型飞机,以失败而告终。
6月20日,一支由28人组成的军民联合搜寻小分队乘车赶到“720”基地,然后由西向东前往库木库都克方向寻找。与此同时,由敦煌派出的地面部队,也沿着古疏勒河故道,由东向西朝着库木库都克方向搜寻。
6月底,7月初,搜寻进入高潮,地面上黑压压的人群和天上密密麻麻的飞机密切配合,几乎将出事点方圆数百里“梳头式”地搜找了个遍。为配合这次联合大搜寻,有关部门还从上海、南京和济南借用了6条嗅觉极为灵敏的军犬……可是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仍没有找到彭加木。人们从忧虑、焦急,开始感到无能为力。后来新疆分院派出一支小分队,在原考察队宿营地,即彭加木遇难的地方,树立了一个高1.05米、宽0.7米预先用水泥制成的永久性标志,上面写着:“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同志在此进行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
第三次寻找是7月7日至8月2日,出动181人,汽车48辆,飞机69架次,搜索地面100多小时,搜索范围4000多平方公里。公安部还带着6条警犬赶往罗布泊。可6条警犬来到这热浪滚烫的罗布泊,一律拒绝下车。下车后,四爪被烫得疼痛难忍,又一律变成三条腿走路,另一条腿悬在空中散热,随时准备换一换其他受不了的三只脚。最后,6条警犬都没了嗅觉,彭加木还是下落不明。
第四次寻找是11月10日至12月20日共41天,出动1029人次,沿疏勒河故道总共寻找1011平方公里,无功而返。
第四次寻找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彭加木脚印消失处的东北面开始到“八一井”以西地区,寻找3天;第二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北面和西北面,即从“红八井”到“红十井”地区,寻找7天;第三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南面和西南面,即从库木库都克到吐牙以西6公里和以东10公里的地方,寻找9天;第四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东面和东南面,即从羊塔克库都克到科什库都克,寻找12天。
拉网战术 一寸不漏
在寻找方法上,我们考虑到夏季的三次寻找,因受气候条件和油水供应等问题的限制,为了抢救活人,采取的是跑线为主,点、线结合的方法,面上没有来得及仔细寻找。这次我们拟定了拉网战术,点、线、面结合,以面为主的方法,步步为营,全面寻找。
我们把直接参加地面寻找的35人,分为四个小组,每天每组按划分地段排成一线,中间有一个人携带罗盘或手持红旗,掌握寻找方向;人与人保持50~80米的间距,齐头并进,找完一片再找第二片;遇上沙丘、芦苇包、雅丹包,绕上一圈,不留空白;遇到低凹地和流沙地,用钉钯进行扒寻;每天都在找过的地段插上小红旗作为标志,防止遗漏和重复。除用拉网方法对疏勒河谷地进行全面寻找外,对脚印消失处周围的20~30公里,加大了寻找密度,进行了重点寻找。最后阶段还组织了7人小分队,乘两部汽车,以“八一泉”为中心,沿克孜勒塔格山边沿,向东西方各寻找20多公里,找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山沟,有的大山沟汽车开进去10多公里进行寻找,也没有什么结果。寻找中遇见了两副骆驼骨架,拣到了几百年前的四个驼鞍子和清乾隆时代的铜钱、串珠、海贝、马掌和两件陈腐的民族式皮大衣。
第四次寻找,毕竟时隔5个多月,彭加木留的脚印早已模糊不清,原来的现场早已被风沙和前三次寻找时人们留下的脚印破坏得面目全非。进行搜索的1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到处是芦苇包和盐碱包,大小沙丘星罗棋布,还有几百个雅丹包;复杂的地形影响了人们寻找的视线。供应基地设在300公里以外的敦煌,汽车运油、水、粮、煤,往返一次要6天;不得不抽很多人搞后勤供应,直接参加寻找的人,每天平均只有35人。这一带,夏季酷热,冬季却是严寒。11月住帐篷,人们天不亮就给冻醒。12月中旬,水罐车里的水全部结冰,要做饭烧水就得钻进水罐车里敲冰化水。寻找的人白天回不来,只好在外边啃冷馍、喝凉水。寻找后期,有10多位同志病倒。12月20日,队伍撤出,一共找了41天。结果依旧:下落不明。
茫茫戈壁 何处觅踪?
通过四次较大规模的寻找,一直没有彭加木的音讯,我们和读者都有同样的心情,总希望有个水落石出、沙动人现的场面。关于这一点,在几次寻找过程中,在访问当地部队和群众中,多少给了我们一点启示,或者说,一个不太完整的、间接的答复。
第五次再寻彭加木2004年07月18日
4月6日,由我任团长的中国记者“寻找彭加木活动”探险团一行10人,分乘两辆丰田越野车从乌鲁木齐市出发,装载给养的东风大卡车同时从库尔勒市出发。历经5天长途颠簸,途中曾遭遇两次十级风暴,夜里宿营的帐篷险被吹翻;也曾多次陷车、推车、修车,左奔右突,终于见到了彭加木失踪纪念碑。
4月11日上午9时30分,大家来到纪念碑举行简短而庄严的祭奠仪式。
按计划,我们首先徒步走到离宿营地直线距离大约4.8公里东北方向的彭加木曾休息过的芦苇包,一路上慢慢行进,仔细寻找。这里真如同王万轩所说,刚离开营地不到3公里,就遇到了如波涛般汹涌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沙包,枯死的芦苇在狂风中摇曳,发出一阵阵尖利、凄惨、刺耳的呜咽。
寻找中,安徽电视台的舒翎因紧张加精力过于集中,不知何时将系在腰间的外衣丢了。大家开玩笑说:“不找彭加木了,先找舒翎的外衣吧。”舒翎说:“这么复杂的地方,又不知道啥时候丢的,肯定找不到,算了。”我们说:“刚刚丢的外衣都找不到了,还能找到彭加木?”可回头一看,大家才踏过的脚印,已被风吹得模糊了,变得时隐时现。有趣的是,那件衣服在晚上回来的时候,被有经验、有心劲、方向感极强的探险家吴仕广找到了。
第二天,我们决定沿彭加木生前找水的向东向北又向西的“马蹄形”路线进行寻找。第三天,我们西奔离营地8公里的土牙雅丹,徒步向东搜寻芦苇包、红柳丛、盐壳板……几天的奔波,因地貌复杂极其难走,加之日晒风吹,大家体力消耗过大,人人嘴唇干裂,咽口唾沫都很困难。一些人双脚打起了四五个血泡,走路一瘸一拐的;尽管戴着帽子墨镜,有的还在脸上涂抹防晒霜,仍晒得像个黑人。
我和吴仕广发起的第五次“寻找彭加木活动”,虽然没有结果,但并非是失败的寻找。这次实地考察,比较科学准确地确定了彭加木失踪的范围、原因、时间。在离开彭加木失踪地的那一天,疲惫的探险团全体成员在那神秘的芦苇包达成共识:下次一定要动用金属探测仪等先进设备进行科学寻找,时间初定在今年10月下旬,并邀请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和彭加木生前战友加盟。
为什么要动用金属探测仪?因为彭加木离开营地去找水时,身上背着两架照相机和一个水壶,另有一把地质铁榔头,这些带金属的物件对探测仪都会有反应。
据我所知,国内外一些关心彭加木失踪的探险队都想跃跃欲试前往寻找,这是一件好事。我认为,不管是谁找到彭加木,我们都有理由为他高兴。当然,我们找到了自然更高兴。
其中安徽电视台记者舒翎参加了第五次寻找,相关资料安徽电视台《记者档案》8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