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导航:
一年收入买169张《十面埋伏》电影票
张艺谋陈凯歌较量二十年
网上流传赵忠祥老师的一个录音,来自绯闻案的女主角饶颖,录音不知道是真是假,据说其内容与赵老师一贯形象很不相符,但我决定不去听,在心中保留对《动物世界》的美好印象比满足“窥私癖”更重要。同样的道理,我也决定不去看《十面埋伏》,张艺谋已经拍出过《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活着》、《有话好好说》,这些电影已经确立了他大导演的地位,评价一个人,要以他达到的最高境界为标尺,而不是向下看齐。尽管他不断降低自己的水平。但张艺谋最近几年的尝试,依旧保持着足够的胆量,他不怕砸牌子,奋勇投入到商业电影的整个操作流程中去。
在《孔繁森》、《宇宙与人》这类组织的集体看电影之后,《英雄》和《十面埋伏》都开创了新的准集体看电影模式,有公司包场报答客户,有文艺青年集体观赏便于批判。而太庙的歌剧《图兰朵》、丰田威驰买断《焦点访谈》后3分钟一次性播放张艺谋执导的广告、北京的申奥宣传片,分别显现出张艺谋在国际化、商业与文化相结合、迎合主流意识形态三个方面的成功。肖洛霍夫是斯大林时代的文艺“国师”,张艺谋俨然也有“国师”一样的地位。国际、商业、官方,这三方面都搞定,该是个多么主流与上层的人物。他已经站在舞台中央,得到喝彩或批评都不会影响这个位置。张艺谋的主流地位一确定,他就有更强的势力来向消费者推销他的艺术,而风雅的商人就像苍蝇一样簇拥到他肥沃的创作能量中来。另一些媒体工作者像得到了某种暗示,说中国只有一个张艺谋、要保护,他们和导演雇佣的一些文艺工作者一样,参与了集体创作,虽然不是在包住宾馆中的床上进行的。
在最近一个电视采访上,张艺谋侃侃而谈——批评一个电影很容易,你说他故事还不够,人物还差一些,这样的话永远是正确的,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故事和人物是一辈子的问题。他在电视上还表演了一下批评家说话的语气,带着一点嘲笑姿态。小人物描摹大人物的时候总免不了用“鸭子视角”,一只鸭子在人面前溜达,他的位置低,要抬头才能看见人;而大人物对小人物也免不了“老鹰视角”,从上向下俯瞰芸芸众生,只看见人头而不关心人头脑里想什么。目前,张艺谋这只老鹰就在全国电影院的上空盘旋,数着有多少人走进埋伏圈。
对《十面埋伏》的批评在这样的局面之下显得小气、局促、过分关注细节。多年来,艺术批评早已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它对同样边缘化的小电影保持沉默,有了几部所谓“中国大片”,就热闹一场。可惜,这样的批评既奈何不了冯小刚,也奈何不了张艺谋。他们有资格蔑视任何批评,我们也有资格嘲笑或者漫骂《十面埋伏》,但是,对一部商业电影最好的批评就是100部商业电影,对一部商业大片最好的批评就是10部商业大片,对2000万美元制作经费的最好回应就是20个2000万,对1个牛逼导演的最佳评论就是还有10个牛逼导演也在拍电影。
张艺谋取得如今的地位,在于他的才华、妥协与智慧。许多人到了中年就变得昏庸,缺乏判断力,对自己和周边世界的认识出现偏差,张艺谋也未必能例外。说他江郎才尽很容易,但他确实曾经拥有过人的才华,而许多后进导演,你会怀疑他们根本就没什么才华。如果说他拥有了某种艺术霸权,那么也就是说,对他的艺术挑战还太软弱无力。在我们对张艺谋的失望背后,是对目前文化产品更大更深的失望。(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