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在中国举办的世界遗产大会于本月28日在苏州开幕,这件全球文化界的盛事使苏州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亦将成为正在建设文化大省的江苏与世界各国交流文化传统保护的良机。江苏历史遗存丰富,人文传统深厚,迄今已有苏州园林和南京明孝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源于江苏昆山的昆曲和历史上曾以我省苏州等地为重要活动中心的古琴,亦先后列入世界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从历史到当代,江苏文化始终是中国大地上一面耀眼的旗帜,本报从今天起将刊发一组“文化江苏”的系列报道,和读者一起审视江苏的人文传统和当代文化,从而更好地推进江苏建设文化大省的进程。
清丽婉转、余音袅袅依旧,满堂生辉、万众翘首不再。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在本届世遗会上,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由苏州昆剧院排演的三本昆剧《长生殿》不仅于近日在苏州公演,由白先勇担任制作人、此前在台港公演引起轰动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也将于7月2日在苏州再次亮相。之所以选择苏州昆剧院合力打造这两台昆剧大戏,白先勇表示最看重的就是昆剧发源于苏州昆山,这里浓浓的昆曲氛围,将确保合作既原汁原味,又意义重大。诚然,这也离不开我省这些年不遗余力地保护和振兴昆曲,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传承下来。
定期演出 昆曲重现华彩魅力
江苏省昆剧院在今年恢复了朝天宫兰苑的演出后,每周六晚7点15分准时开演折子戏专场,受到在宁高校学生的追捧。而省昆的年轻演员,由此也有了实践的机会,每周一次的演出,使得他们从戏校毕业之后,不再只是每天在排练场上度过。其实,2003年省昆还选择在苏州的留园里进行实景演出,虽然因为非典而被迫中断,但今年又恢复了每天8场、每场20分钟的演出,迎来不少掌声。而刚刚从香港演出归来的青春版《牡丹亭》主演俞玖林则告诉记者,他和沈丰英正是因为曾随苏州昆剧院在周庄演出,被香港的游客看中,推荐给白先勇,这才有了与青春版《牡丹亭》接缘的机会。
省昆在朝天宫和留园内的演出,以及苏昆在周庄唱昆曲,现今已成为一件普普通通的事。
大学校园 营造浓浓昆曲氛围
白先勇曾说过,昆曲最好的演员在大陆,最好的观众在台湾。殊不知,大陆同样拥有大批的昆曲痴迷者。我省各大高校,也常年致力于培养昆曲的年轻观众。
南京大学中文系在陈中凡教授建议下,从1957年春开始给研究生开设昆曲课,恢复了吴梅的曲学传统(至今仍持续不断)。而省昆名家的讲座和演出,也在十几年前就走进南大校园,受到学生的喜爱,甚至有些同学还组建了昆曲社自学自唱。南京师范大学则在2002年建立了全国首家昆剧实践基地,省昆的新剧目,也会先拿到南师的校园里进行演出。2003年,昆曲社在南师大成立,虽然固定成员只有30多人,但发展至今,昆曲已在南师大学子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更有意思的是,东南大学作为一所理工类高校,竟也对昆曲情有独钟。自1998年起,东大就开始邀请省昆的名家在校园内开讲座、演出。东大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的陆挺老师告诉记者,省领导对此相当捧场,常常是陪着省昆的团进校演出。而近日东大更是和南大一起向青春版《牡丹亭》发出了邀请,希望白先勇先生能够带着2位主演来开讲座并演出。今年下半年,东大还打算成立昆曲社,每月请名家为学生讲戏,推广昆曲。
曲社票友 钟爱昆曲痴心不改
南京昆曲社的票友,每周六都会在甘家大院活动,而该社的现任社长,就是甘家后人汪小丹。甘家素有“戏曲世家”之称,甘贡三是核心人物,他家学渊源。自幼即爱好昆曲,为了培养子女、亲友学习昆曲,他特地从苏州聘来了“全福班”艺人施桂林、尤彩云和笛师李金寿,长住家中教习。解放后,甘贡三于1954年主持成立了全市曲友的业余唱曲组织,名为“南京乐社昆曲组”,成员多达百余人。作为甘贡三的外孙女,汪小丹从小生活在浓郁的戏曲氛围中,又有外祖父的“言传身教”,学得许多曲子。在如此影响下,汪小丹担任南京昆曲社负责人以来,一直为昆曲迷们定期开展活动。
与此同时,南京还在上世纪80年代涌现出大批曲社,“河海大学石城曲社”、“南京海内外同胞京昆爱好者联谊会”、“金陵昆曲学社”等,汇聚了南京各阶层的昆曲爱好者。
其实,昆曲在江苏的传承之路,还远不止这些,经积极争取,中国昆曲艺术节已确定固定在江苏苏州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2届;中国昆曲博物馆建在苏州,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已传唱600多年的昆曲,还将在她的故乡江苏继续着青春之梦。本报记者 张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