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说见长的当代作家白先勇近年来在昆曲方面做出不小的动静。《牡丹亭》的重排更是引起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因而今天当他含笑坐在此间三联书店二楼时,小小的角落里挤满了慕名而来的读者。
“打造青春版《牡丹亭》让我圆梦”
“上承《西厢》,下启《红楼》”——这就是白先勇对《牡丹亭》的评价。而这也是他第三次参加制作昆曲《牡丹亭》。“第一次是一九八三年,只在‘国父纪念馆’演出《闺塾》、《惊梦》两折。”第二次一九九二年,他力邀“上昆”当家名旦华文漪由美国到台北演出,是两个半小时的简版,演到《回生》为止。
他回忆,两次演出都很成功,但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这部扛鼎之作《牡丹亭》是传奇中的国色天香花中之后,五十五折的剧本,架构恢宏,剧情曲折,上两次演出,只见一斑。“编演一出呈现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梦想。这回两岸三地文化界精英共同打造,由‘苏州昆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让我终于圆梦。”白先勇不胜唏嘘。
观众热情让人大吃一惊
回想起《牡丹亭》从台湾到香港再到苏州这一路走来,期间观众的热情和现场的火爆着实让白先勇很意外。他坦言,到香港演出之前有点担心,因为那里的观众是说粤语的;而把大陆的首演放在苏州,也是担心其他地方的观众有文化隔膜。然而结果证明,这些担心是多余的。“《牡丹亭》所到之处,一票难求!”他开心地说。
白先勇为青春版《牡丹亭》定位确立了两个宗旨,第一,用年轻演员来吸引年轻观众,这样能争取年轻人的认同。第二,他看到了昆曲传承的危机,这些大师都已经六十岁以上了,如果不快点把他们的功夫、绝活传下来,昆曲有失传的危险。因而,在他的活动下,两位年轻演员以磕头的古礼拜了此间张继青、汪世瑜为师。经过师傅们手把手地倾囊相授,两位年轻演员演出来的的确是汪派、张派。
“千万不要低估了年轻人”
《牡丹亭》已经走过苏州大学,今年十月还将在北京大学做此间的首演。而白先勇的计划是先进入大陆十所重点大学。“千万不要低估了年轻人”,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不要以为年轻人只喜欢流行音乐,我们的实践证明,只要是美好的东西都会受到欢迎。”
“《牡丹亭》那种诗境的美,是无法不让人为之感动的。我们的服装,大家一片赞美,说美得不得了,其实就是完全按照传统做的,但是在色调的搭配上、刺绣的设计上非常讲究,一个字:“雅”。”“美,大家都喜欢,和年纪无关。”他说。
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生于重庆,长于南京,就读于台湾,现居美国。四处漂泊的生涯形成他文学写作中“期待归依”的强烈特色,当今天有读者问及此时,他欣然表示:“我的家就在中国文化的根里,听到昆曲就觉得回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