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不轻言革命,所以 “影像革命”的说法一旦呈现,就可以变成一个大得吓死人的字眼儿。但自DV这个格式被发明及相应的摄影设备从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被鼓捣出来始,周围的空气里就开始蔓延起一股不安分的气息。也许“影像革命”只是商家煽风点火的口号,怀揣数字技术法宝的DV机的魔力在于,让那些非常想表达“自我”的人能更轻易地show一把,而让那些不善于表达“自我”的人也有机会学会表达自己,这是我捉摸出来的它不可告人的秘密,也许也就是商家推销大法的潜台词。当大家都为之癫狂不已的时候,当那些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子们企图用自己手里银光闪闪的小DV向黑乎乎且沉重的胶片摄影机宣战之际,一个低沉的声音在后面响起:“不要太自以为是了!”是的,不要太自以为是了,要记住的是,我们是在做电影,是在写故事,工具就是工具,DV就是DV,不变的应该是我们自己。这,就是我开始做自己影片的出发点。
准备阶段
剧本!剧本!剧本!对好莱坞而言,手上有好的剧本,制片人拿来马上可以筹集到资金,而对个人小制作来说,一个剧本更重要的是主题的独特性和可行性。我选择的故事主题涉及对人精神层面的探讨,对人是否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作出质疑。这样的选择现在想来也许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拍摄方面不会涉及更高的制作成本,但另一方面,这样“虚”的题材,其内在结构和力量要通过影像结结实实地表现出来,其难度也非同小可。初衷是做一个50-60分钟的单本剧,但最后实际拍摄下来,也许非得剪成90-100分钟的长片了,超越了预期。所以这个经验告诉我们,拍摄前对剧本的仔细考量和把握是完成一部独立DV影片最首要的事。
正式拍摄
虽然身兼编剧、导演、摄像数职,我还有一个更艰巨的任务,就是行使相当于制片人的角色,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拍摄期间每天起早摸黑联系场地,联系演职员,排日程表,因为人员场地原因造成日程表几乎每天要更动,甚至在几小时内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奉劝没有心理承受力的人最好不要做这一行,嘿嘿。
最后定下来的主要演员三人,由学校表演系的教师和研究生担纲,还有一个是学校外的朋友,他们都有一定表演素养,所以在拍摄过程中对表演的操心可以减少很多。服装化妆师和灯光人员也请了专业的朋友来帮忙,加上副导演由我的同学俞李华加盟,整个拍摄阵容也可以说达到了准专业水平。
除去前期准备一个月时间,正式拍摄断断续续花了2个多月时间,一共44场戏,近二十个外景场所,和一个有多场戏的固定内景(女主角住所)。说到这个内景,为了找这样的房子除了考虑周围的朋友外,连中介公司介绍的都看了,最后碰巧我亲戚出租的房子退租,我们就兴冲冲杀将过去,买了、借了许多布艺和小装饰品,并千里迢迢搞来一架钢琴(主要道具),终于把这间屋子扮得“面目全非”,可事实上增色不少,而另一个房间就成了放置灯具道具的仓库和休息室。
整个拍摄期间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故事足可以写一本书了,如第一天的拍摄就经历了一场风波。我们在康平路附近拍摄事先选好的场地,结果一辆警车呼啸而至,下来两个穿警服的,问我们在做啥?我们回答在拍学校作业(注意,在外面拍东西千万要把自己的学生身份亮出来,不容易被人追究啊)。对方说,拍可以,不要把镜头对着那边。我们说,好。车子开走。又拍了近一小时,另一辆警车冲过来,重演刚才一幕,但绝没有刚才好应付。他们要我们交出拍好的带子,并跟他们走一趟(我们这个慌,一则前途未卜,二则担心带子出问题被删,一场心血白费)。于是跟着来到一个小岗亭,拿带子放了一遍,幸好没查出问题,记下身份证号才安然过关。有惊无险,这一幕可称得上电影中的电影了。
总而言之,拍摄这个过程十分有趣,突发情况也相当多,十分刺激。
后期制作
到现在为止,后期剪辑仍在进行中。我们一共拍了30多盘素材带,经过选择,输入电脑的竟也用掉我的电脑200多GB的空间,如果你准备要自己剪辑的话,建议你一定得准备大硬盘。
希望更多人也能拿起DV,表达自己。 文:赵起(DV剧情片《纪录片》制片人、导演、编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