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的戛纳
5月22日晚,在戛纳宫新闻发布会场门口,等待入场参加颁奖礼的记者们反应各异:一位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女记者独自激动地鼓掌,一个席地而坐的男子带点揶揄地捂嘴大笑,大多数人的脸上是一种迷惑。或许记者们还未习惯于在戛纳电影节上见到纪录片,更不习惯它获得大奖——戛纳对纪录片是出了名的不以为然,近50年来,包括《华氏911度》在内,仅有三部非虚构影片入围竞赛单元,纪录片上一次得奖已经是48年前的事了。
今年戛纳的新奇之处不只如此。电影节有史以来第一次在颁奖后让评审团面对媒体。塔伦蒂诺在记者会上解释:“真正关键的并非这部影片是谁拍的、为什么拍……这都是电影之外的东西。重要的是电影本身,和它给我们的感受。我们一致同意《华氏911度》是竞赛片中最好的。”英国评审提尔达·斯温顿说:“我想大家应该能够看出,这部电影并非关于布什、美国和伊拉克,而是关于体制。我很荣幸能引用戈达尔在《我们的音乐》中的话来谈迈克尔·摩尔——‘我们总是花大量时间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或许我们更应该寻找锁’。这部影片的非凡之处还在于,事情就在眼下,事态仍在继续,每分钟都可以更新。我能想象影片在美国发行之前,迈克尔·摩尔会如何进一步补充。”
在记者提问前,评审们已用了大约15分钟的时间一一发表自己在评审中的态度和立场,这很令人思忖:是今年电影节对评审的权威性特别不自信,还是他们有勇气奖励这部烫手的电影,但仍需谨慎小心?虽然评审们一再说没有时间逐一谈论影片,记者们仍各自追问自己国家的竞赛片情况,有时候几乎要发生争执。
亚洲的戛纳
获奖名单中有五个位置属于亚洲:韩国导演朴善宇的《老男孩》获得评审大奖,张曼玉借前夫奥利维尔·阿萨亚斯导演的法国影片《洁净》获得最佳女演员,14岁的日本男孩柳乐优弥获得最佳男演员,泰国导演阿比察邦的《热带病》获得评审特别奖,中国导演杨超的《旅程》得到“金摄影机”奖的特别提名。替演员领奖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对记者说:“柳乐优弥因为要考试必须先回国。我给他打电话的时候,他说没考及格,这个奖对他应该是个安慰。”
塔伦蒂诺对日本和韩国电影表达了个人的偏爱:“如果能够花更多工夫了解这些国家的影片,会有更多的作品足以来到戛纳。我特别兴奋的是,今年韩国成了金棕榈的强大角逐者。我要为电影节选了他们而鼓掌。在我个人看来,类型片是非常令人兴奋的选择,但它们常常要过很久才能被人们认可。比如香港电影,等了几乎10年才得到国际电影节的认可,而一个类型片作品也许要十几年后才有人说:这是部出色的影片。我觉得如果《日落黄沙》(山姆·佩金法1969年作品)和《喋血双雄》(吴宇森1989年作品)是在今年拍的,一定有拿到金棕榈的机会。这在以往的戛纳是不可思议的,但现在却是现实,我非常为此骄傲。”
泰国竞赛片《热带病》令不少观众不知所措:完全不讲逻辑的剪接、似实又虚的情节、夹杂地域文化的神秘。另一部韩国竞赛片、洪尚秀导演的《女人是男人的未来》没有这么难解,令人困惑的效果却是一样。但这样的影片自有欣赏者。《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傅东向本报记者列举他喜欢的竞赛片,这两部电影数一数二。评审徐克则说:“这部作品非常值得分析和研究,它赋予电影语言更大的空间。”
王家卫的《2046》迟到了,跟他上一部来戛纳的《花样年华》如出一辙,而这次甚至令电影节推迟了两场记者放映,也算历史罕见了。一两场放映的印象,显得不足以抚慰影迷们5年来望穿秋水的等待。出场后纷纷彼此询问感觉的记者、观众们表情都很矜持。不过昆汀·塔伦蒂诺“泄密”给记者们:“《2046》中的章子怡在最佳女演员的奖项中,是张曼玉的惟一有力对手。”“很遗憾今年我们没看到更多出色的女演员。”另一位评审凯瑟琳·特纳补道。
《十面埋伏》在这个意义上输给了《2046》。张艺谋的新片在视觉和动作上保持了对精美的极致追求,每每一场难以置信的动作戏完毕,场中都一片掌声。只可惜带点《无间道》影子的故事全无神采,不只章子怡,刘德华、金城武的演出全都没有半点“化学”可言。“看完它之后才觉得,原来《英雄》挺不错啊。”香港某著名影评人如是说。
大师的戛纳
今年电影节的一个惊人之举,是“戛纳经典”单元请来了92岁高龄的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的《放大》曾在1967年获得金棕榈。5月20日,《放大》的数码修正版在布努埃尔剧场放映,之前是一部15分钟的致敬短片。迟了25分钟之后,安东尼奥尼在妻子搀扶下艰难缓慢地走进放映厅——1983年的中风之后,他已经坐了20年轮椅。先前因为拖延而焦急烦躁的观众全部起立,长时间鼓掌。短片的主角是安东尼奥尼自己。他走进一座空旷的神殿,站在大理石神像前久久凝视,不时将食指放在唇上,似乎提醒自己别扰了无边的寂静。他伸手轻触巨大石雕的衣纹,大特写镜头切换于他的手、眼与神像细部,强烈的形式感只让人想到一个字眼——“大师”。
短片映毕,安东尼奥尼又在众人的掌声与簇拥中缓缓走出去。早已失语的老人显得格外寂寞。“他这么费力地到这里来……”“就为了接受这十几分钟的敬意?”未等记者问完,德国“军火库”影院的格里戈老先生已经把话接了过去:“也许他需要吧,也许是戛纳的需要。”
戈达尔是理所当然的另一位大师。出席自己新片放映时他身边围满欧洲电影或评论界的大人物,而他的影片《我们的音乐》亦是门槛颇高的智者冥思。他自己在这部探讨战争的作品中扮演一位电影教授,去萨拉热窝讲课。课堂上他用两张照片解释“正反打”:一张照片是1946年以色列人乘英国军舰自海上登陆,另一张是阿拉伯人乘船沿河逃跑——“这是以色列人的故事片,是阿拉伯人的记录片。”不明白么?没有关系,大师在自己的影片里有句玄而又玄的台词:“如果你理解了,那一定是我没有表达清楚。”
除了大师,今年参展影片中亦充斥着响亮的名字,但这些老手的表现却难以激动人心。塞尔维亚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新片《生活是奇迹》仍然描画战争中的小人物,喧闹的巴尔干音乐、疯狂和滑稽的人物、各种动物寓言般的出场都严格清晰地延续一贯作风,但有《地下》在先,这次的故事便显得力度欠缺。类型片导演科恩兄弟继续在美国南部挖掘笑料,但《师奶杀手》实在只是他们诸多作品中的中流水准。
电影节最后一天,所有官方入围电影重映一场。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则首次将一、二两部分联场放映,时长4小时。一直礼服笔挺的昆汀终于穿上T恤仔裤,接受影迷的鼓掌、尖叫。虽然尽情耍玩动作、血浆,赢得拥趸掌声起伏,《杀死比尔》再没有《落水狗》和《通俗小说》那样的凌厉气息。
“来之前我做好了准备,希望在本次电影节上遇到一部巨作,不过我也很明白,所谓‘巨作’,是要大概20年时间才能被彻底认识的。”英国评审提尔达·斯温顿这样总结她的感受。戛纳欠奉光芒,是真的被好莱坞投下了阴影,还是艺术电影前路不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