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邀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将携带由李龙云根据老舍同名遗作改编的大型历史话剧《正红旗下》、由赵耀民根据王安忆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长恨歌》、法国当代喜剧《艺术》、百老汇经典名剧《蝴蝶是自由的》等四个剧目赴京展演。此次展演活动从6月24日开始到7月10日结束,四台剧目将分别在长安大戏院与首场剧场两个剧场共演出15场。
“2004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赴京展演”由长安大戏院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主办,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中心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启明演出公司、北京北兵马司剧场协办,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与上海透明思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程支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指出本次展演活动旨在向北京戏剧界同仁学习,交流创作经验,共同繁荣京沪两地话剧创作与演出。
《正红旗下》等四个剧目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00年以来排演的新作,汇集了国内优秀的编、导、演与舞美等主创人员,演员阵容齐整,焦晃、尹铸胜、林栋甫、徐峥、焦媛等近五十位演员参加演出,其中有十三位国家一级演员、五位 “梅花奖”获得者。
《正红旗下》:嘻笑怒骂道尽人间辛酸
话剧《正红旗下》根据老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2000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将小说《正红旗下》搬上了舞台,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新大楼落成的开锣大戏于当年12月首演,纪念老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辛丑条约》签订一百周年,让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回首与反思。至今,《正红旗下》已经上演过6轮,2003年11月还应台湾新象文教基金会邀请赴台湾演出,在台北引起轰动。
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是一部老舍先生倾注了极大心血却没有完成的作品。这是一部以清末北京社会为背景的家传性质的历史小说,1962年老舍搁笔时留下11章8万文字,只描述了自己的降生,尽管只开了一个头,但已经显示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老舍晚年创作风格的成熟和发展。有人曾这样比喻《正红旗下》的构思,说它类似一幅《清明上河图》,我们所看到的这8万字,就像是未完成的长画卷上的一小部分,而那幅完整的巨大画卷,装在老舍先生的脑海、灵魂中,被他永远地带走了……将《正红旗下》改编为话剧,极其艰难而不易。出生在北京南城的小胡同里的李龙云曾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两次试图将《正红旗下》搬上舞台,但最终都因缺少足够的积累与想象力而不得不停止。1998年,在表演艺术家于是之的大力支持下李龙云开始着手《正红旗下》的第三次改编,最终完成了话剧剧本。
《正红旗下》描写了晚清旗人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写他们的行为、独特生方式以及思想的转变和醒悟,深刻表现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战北京,到辛丑条约签订的那段中华民族不应忘记的晚清历史。
1899年,光绪二十四年腊月,一个婴孩呱呱落地,他就是这个大清王朝残灯末庙屈辱历史的见证人老舍先生。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风腐化,旗人们的生活也日见窘迫。庚子年间,随着义和团的到来,老北京顺民们看似平静的生活陡起波澜,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更让老百姓百思不解、颜面扫地,官军和团民围攻东交民巷,旗兵们尽了职责,报国寺的老方丈也带着满腔的怨恨走进了熊熊烈火……面对这破碎的河山、残存的家园,经受了劫掠的老北京只能将这段历史永远地铭记在心。
随着老舍先生的笔在舞台上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温和老实的父亲、勤俭朴实的母亲、尖刻自大的姑母、吃喝玩乐的大姐夫、蛮横无理的大姐婆婆、无过是福的大姐公公、聪明能干的福海二哥、奸滑钻营的多老大、性格直率的多老二、正直善良的老王掌柜,倔强耿直的王十成、养尊处优的定大爷、逍遥自在的博胜之、能说会道的索老四、身残“志坚”的查二爷、妄自尊大的牛牧师……一朝子民,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活得有滋有味无忧无虑,可当他们赖以支柱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破碎飘零时,他们的命运就同样不济了……素有“莎剧王子”之称的焦晃为剧本打动欣然出演老舍一角,尹铸胜、张名煜、许承先、宋茹惠、周野芒等三十余位演员倾力出演,其中国家一级演员就有7位,以《死水微澜》而闻名的女导演查丽芳执导该剧,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师黄海威继《商鞅》、《图兰朵》等作品后又显惊人之举:在舞台上搭起一座4米宽、14米长的水池,寓意着老舍先生一生离不开水。
2000年首场演出结束时,老舍先生唯一的儿子舒乙走上舞台,与编剧李龙云一下子拥抱在一起,两位50多岁的人像孩子一样抱头痛哭。当舒乙展开母亲胡洁青为话剧《正红旗下》的题辞时,全场掌声雷动。胡洁青是位著名书画家,当时96岁了,封笔多年,但那次为该剧而破例。当时,全体演员都流下了激动人心的泪水,剧场内涌动着巨大的情感热流,观众无不动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黄菊同志2001年任上海市委书时观看了该剧,给剧组关怀与鼓舞。几年来,《正红旗下》先后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剧目奖”与“老舍文学奖”优秀戏剧剧本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