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随着慈禧太后丧魂失魄的悲声,李鸿章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去世谢幕。但关于这个形象的争议却一直未停止。
昨天,该剧出品人刘文武先生向记者声明,《走向共和》确实反映那段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年代的一些史实,但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而非历史研究,也不是写论文,《走向共和》没打算,也没有必要给历史人物下定论。如何给李鸿章定论是历史工作者的事情,电视剧还是以愉悦观众为首要目的。
该剧编剧盛和煜还就观众的一些争议问题做出一些解释,并说愿为自己创作的李鸿章形象负责。
争议解释一
李鸿章也有反面戏
如果观众看了全部前26集电视剧后,就会发现,其实剧中对李鸿章也进行了大量的负面描写。
编剧盛和煜介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李鸿章对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说的“我就是要任人唯亲。”他明知道丁的才干不足以统领这支亚洲最大的舰队,但还是要用他,就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再如,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一再希望通过洋人的调解来化解战争,这种思想也是错误而且幼稚的,甲午战争的失败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责任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而且,《走向共和》一开头就表现了李鸿章为一只献给慈禧太后的鹦鹉无比上心,这也是阿谀奉承的官场嘴脸,而不是一个英雄应有的行径。
争议解释二
并不想贬低翁同龢
有些观众反映,《走向共和》有贬低翁同龢,抬高李鸿章之嫌。盛和煜先生介绍,其实《走向共和》剧中也表现了很多翁同龢正面的作为,没有任何要贬低他的意思。比如,他在科举考试中敢于和慈禧太后亲自任命的主考官作对,选拔一个与他毫无关系考生而且翁同龢为官清廉,不贪财,这在电视剧中也有表现。
当然,在那样一个艰辛的年代,爱国光靠一腔热血是不行的,翁同龢具有当年的读书人所普遍具有的思想,确实公忠体国,但在具体行动上难免被思想所限,他也有他的历史局限性。电视剧需要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不可能把每一个人物用相同的笔墨来表现,《走向共和》中李鸿章比翁同龢的戏多也不难理解。
愿为李鸿章负责
盛和煜说,《走向共和》创作的初衷是希望唤起大家的民族精神,让大家了解先辈们在中国发展历程上探索和前进的事例,知道今天的来之不易和必然性。《走向共和》没有任何为历史翻案的意思,这也不是电视剧应该承载的责任。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自有专家和有关部门来考证。
有媒体报道,我为李鸿章流下热泪,其实我是为探索和平与强盛的先辈们和民族的屈辱流下热泪,我希望走向共和能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引以共勉。
《走向共和》虽然是剧组全体创作人员的成果,但李鸿章这个形象主要来自我的创作,如果将来有什么负面的评判,我愿承担责任。
信报记者王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