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激辩篇

  作为上海电影节一大“王牌”,电影论坛近和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业内大佬和专业媒体前来参加。有本届电影论坛上的“炮声”并没有预想中的此起彼伏,但许多话题却是直插行业要害,许多观点,在你来我往的争辩中,有了更加清晰的答案。中国电影的品质话题,依然是众多争论中的焦点。
  话题一:冯小刚VS哈维-温斯坦:好莱坞片商是不是骗子?
  中国电影人对好莱坞的爱恨纠结有一个明显的体现就是,多少年来我们都希望走出去,但最后发现更多的是人家走进来。好莱坞工业体系先天的强大性让起步较晚的中国电影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当《英雄》、《卧虎藏龙》在北美走红的时候,太多人眼红。
  美国韦恩斯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哈维-韦恩斯坦,此次到上海电影节带来了他制作的《谍海风云》,他与冯小刚一起在第一场论坛“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合作新疆域”中出现,哈维前脚刚走,就引来冯小刚导演的“起底”,“我可以说说哈维-韦恩斯坦这个人,经常跟中国电影人打交道,他惯用的伎俩是,一部电影他宣布800万美金买你片子的消息后,所有买片的人放弃了,哈维只付你20万美金的定金,到最后,他把价格压到只有一百万美金,这个时候,你只能卖给他。”
  冯小刚的言语不单单是一种不满,这番话揭示了多年来好莱坞和中国合作中的不平衡状态,美国电影协会总裁罗伯特-皮萨诺也承认,北美市场的观众并不那么喜欢看外语片。近几年,华语电影在海外的销售下滑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利博纳总裁于冬说,几年前,像《头文字D》这样的电影海外能卖几百万美金,但到了后来,连《投名状》这样的大片卖一百万美金都困难,“先安心把本土市场做好,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