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天天向上 华语电影“品”字当先
  世博、世界杯、上海电影节,原本以为前两者会将后者彻底淹没,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影迷面前,它依然是这个夏天的主题。

  在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9天的时间里,300多位红毯明星、80多场观众见面会、140场电影、数百部影片放映……单从数量来看,依然年轻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华语地区、亚洲电影界的号召力逐渐增强,电影节对产业持续的关注、亚洲新人奖等特色单元,也进一步树立着它的气质。对于“上海电影节参赛影片声音太弱,被各色活动喧宾夺主”的声音,目前看来,现状如此,也没有什么可诟病的。作为中国唯一一个A类国际电影节,只办了十三届的上海电影节对参赛片的吸引力,确定以及肯定不如戛纳、威尼斯、柏林,也许与东京电影节也有差距,在被更多世界电影人重视之前,主办方在尽量用明星、话题,引起大家的关注。当电影节影响力再大一点,特色再明晰一些,参赛片的质量和份量,将不再是一个问题,尽管这个时间也许会很长。好在,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强大的底气,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撑起了主场优势,浩浩荡荡挤破头也要开进电影节的剧组,带着一拨又一拨明星,让9天的时间里,没有一天是沉寂的。

  遗憾的是,华语电影市场的强大,并没有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交易市场带来更强的刺激作用。除去上海电影节交易市场本身还很年轻,没有养成商家的固定习惯之外,一个电影节的交易市场的成熟,还有着太多因素左右,韩国釜山电影节、香港国际影视博览交易市场,影响力依然在亚洲数一数二,而上海电影节举办的时间,距戛纳电影节庞大的交易市场过去仅仅不到一个月。当然,从主办方获得的数据来看,上海电影的交易市场,依然处于令人欣喜的增长势头: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家电影机构参加,销售影片300多部,3天内有6000多人次入场参观,接待专业买家800多人,达成700多个交易意向。

   关于电影的“品质”,是第十三届上海电影节期间,人们谈论的核心话题。当全世界的资本,嗅着年增长超过30%的诱人市场而来,中国电影民族工业已然进入财大气粗的阶段,如何冷静下来,回到电影本身,解决那些资金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中国电影正在面对的课题。电影是智慧与资本结合的产物,在原创力及基本技术环境的开发方面,中国电影有着难以掩盖的生理缺陷,电影类型的单一和新生力量的不足,都在给良好的市场做着隐性减法。
  所幸的是,大部分中国影人的态度极为清醒,他们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因此,中国电影的下一站:主攻电影品质。本期产业月刊,聚焦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及中国电影“品质”思考,当梦想照进电影的现实,品质也在继续照耀着中国的电影梦想。(文/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