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报道者》认为该片是个前后脱节、让人昏昏欲睡的故事 |
(来源:《好莱坞报道者》 编译/菜头)西班牙女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在极地的冰天雪地里,给观众讲了一个前后脱节、让人昏昏欲睡的故事。
这是属于两个女人的一场戏。故事讲述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的妻子约瑟芬-皮尔里(朱丽叶-比诺什饰)前往北极寻夫,却遇到一个当地因纽特女子(菊地凛子饰),于是在极地的漫漫寒夜中“相互取暖”。导演试图让影片呈现出一种史诗感,却显得过犹不及,影片中少有的几处描述两位主人公惺惺相惜的亮点,不足以挽救整部电影。再看一眼影片Lady Gaga式的片名,只能说,《没有人喜欢黑夜》的商业前景恐怕不容乐观。
编剧米盖尔-巴罗斯最大的功劳,就是把一对女主人公独自甩在1908年末至1909年初北极圈寒冷、荒芜的冬天。两个女人不仅要面对极端严酷的生存环境——令人难以想象的气候条件、以及食物和水的缺乏,还有一个很可能轻易让她们反目成仇的不为人知的事实。
然而,影片花了40分钟时间才让两个女人见面。在第一部分中,约瑟芬在探险家布拉姆(加布里埃尔-伯恩饰)的带领下前往寻找丈夫。尽管当地人和探险家都极力劝阻约瑟芬进入环境险恶的极地,她却执意前往。
影片称其“灵感来自真实人物”,而约瑟芬-皮尔里在这里被塑造成为了一个独立、有想法的知识分子女性——她不仅是女权主义者,婚前还是一位语言学家。她坚持用餐时使用瓷器和银器,即使当身边其他人都身穿御寒的兽皮,也要硬着头皮打扮光鲜。不过话说回来,影片的服装设计倒是让女主人公在一片银装素裹中显得与周遭格格不入,符合剧本对人物孤立无援这一处境的设定。
当约瑟芬抵达营地小屋,以为终于能见到丈夫时,影片的第二位女主人公、因纽特女子阿拉卡总算登场了。即将到来的严冬让当地人纷纷离开,而这个年轻的女人却选择独自留在自己的雪屋中。天气一天天变得恶劣,两个女人快要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罗伯特却始终没有出现。她们开始越来越需要对方,而约瑟芬却开始对阿拉卡产生隔阂。不幸的是,导演和编剧没能在这对十分有料的人物关系中进行足够的挖掘,部分原因可能是阿拉卡英语水平有限,因此两人只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影片的另一个问题是,场景的衔接过于跳跃,没有形成一条贯穿全片的、保持观众注意力的情感主线。
将所有不同的元素糅合起来形成情感冲击,影片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少之又少。有一场戏倒是例外:当约瑟芬终于明白阿拉卡为何选择单独留下后,我们看到比诺什扮演的角色大哭着冲向雪地,背景响起的钢琴曲烘托出她内心激烈而复杂的情感:震惊、顿悟、愤怒,还有怜惜。比诺什和菊地凛子还算是比较令人信服地呈现出了人物之间的爱恨关系,这也几乎是影片唯一的成功之处了。
从技术的层面上来讲,《没有人喜欢黑夜》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多国制作:影片由西班牙、法国、保加利亚联合制作,外景在保加利亚和挪威拍摄,而内景的拍摄则是在西属特内里费岛完成的。相比阿兰-拜内(《午夜巴塞罗那》)的四平八稳的艺术指导,柯赛特的御用摄影师让-克劳德-拉里约的表现就有槽点了:手持拍摄的狗雪橇的镜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但一堆特写和广角镜头却没有为情节服务。不过对于极地夜晚的呈现,还是令人信服的。
影片中还出现了一些雪崩和极地风光的资料片段,显得相当突兀。发生类似问题的还有对种族和阶级问题的探讨,论调格外复古,感觉就像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现代女权主义”的脚。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