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韶华》剧照 |
(搜狐娱乐讯 来源:《好莱坞报道者》编译;麦咪)尽管世界文学界对19世纪意大利诗人贾科莫-莱奥帕尔迪,一直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但客观而言,莱奥帕尔迪的影响力还是局限在意大利本土。马里奥-玛通执导的这部传记片,或许能让更多的人认识莱奥帕尔迪,但并不会激发更多的读者去阅读他的诗作。在莱奥帕尔迪短暂的一生中,他始终被挥之不去的忧郁症和体弱多病所困扰,而把这种忧郁、伤感的人物搬上大银幕,显然是一个艰巨任务。尽管《青春韶华》成功再现了莱奥帕尔迪遭遇精神折磨的经历,但影片大部分篇幅都显得精美而平庸,没有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这部电影或许可以在意大利文学界赢得不少关注,但对于海外市场,很难说会有多少吸引力。
马里奥-玛通用丰富的视听元素勾勒出19世纪意大利的曼妙风情,这比学生们在历史教科书上学到的东西要生动得多。相较于玛通的上部作品《我们相信》,《青春韶华》的水准有所提升。当然,两部电影都采用了高密度、文学感颇强的对话撑起全局,弱化了影像对塑造角色的作用。但凡熟悉意大利文学史的人都该知道,贾科莫-莱奥帕尔迪是一位和拜伦、济慈和雪莱等大师齐名的作家,他们几位的最大年龄差只不过才六岁,他们个个才华横溢,也都英年早逝。莱奥帕尔迪的作品夯筑起了情爱和浪漫的原始概念,他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诗歌,其一系列振聋发聩的哲学著作,对诸多欧洲新兴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贾科莫-莱奥帕尔迪1789年出生于雷卡迪纳。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莫纳多-莱奥帕尔迪伯爵(马斯莫-波波里佐饰)是个渊博而保守的贵族子弟,母亲阿蒂拉迪-阿蒂兹(拉法丽娅-吉丹诺饰)则是个严肃苛刻的教徒。父亲有一个藏书量惊人的图书馆,莱奥帕尔迪和他的弟弟妹妹从小就被“困”在这里,对他们来说,这里是一座监狱,同时也是知识的宝库。莱奥帕尔迪在这里成长为一个满腹经纶的青年,而家庭并未捆住莱奥帕尔迪的腿脚,尤其是当他认识了作家皮耶托-古丹尼(瓦莱诺-比纳斯科饰)之后,他的视野被彻底打开。十年之后,早已从家庭逃离的莱奥帕尔迪,在那不勒斯结识了自由作家安东尼奥-拉涅利(米歇尔-里翁迪诺饰)。这个崇尚自由的“作家圈”曾一起经历风浪,莱奥帕尔迪也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不少出色作品。但不幸的是,“青春韶华”渐渐远去,病殃殃的身体成了他的噩梦。
莱奥帕尔迪在严重的忧郁症中苦苦挣扎,他不可救药的自我意识和骇人的敏感,让他对一切产生抗拒和怀疑,他再也不相信自己可以赢得女人芳心。那布勒斯美人范妮曾让他春心荡漾,但这个女人却不属于他。莱奥帕尔迪健康不断恶化,经济状况也一落千丈,在妹妹的规劝下,他回到那布勒斯。1837年,一场可怕的霍乱四处蔓延,他写出了著名诗篇《Wild Broom》,就在这一年,他去世了。影片将他人生的最后时刻,拍得非常感人。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让观众和角色建立联系,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影片在呈现莱奥帕尔迪的人生经历时,将他的《无限》、《致希尔维亚》、《一个亚洲游牧人的夜歌》等经典诗歌以画外音的形式贯穿影片,令全片蕴蓄了一种浓厚的文学气息,而极具哲学思辨力的语句,也与人物各个阶段的生存状况,产生了精确的关联。不过,马里奥-玛通想要呈现的东西过于饱和,因此影片虽然看起来华丽流畅,但重点并不突出,大量无关紧要的片段,多多少少削弱了主线的爆发力,让影片看上去稍显冗长。
马里奥-玛通对台词和表演的要求很高,但过多的场景转换,让观众产生了舞台剧式的错觉——演员们从一个时代跨越到另一时代,就像一群人从一个房间跨进另一个房间,只是换了身衣服罢了,所谓“时代感”的呈现变得繁复而潦草。如此情形之下,演员的表演也受到影响,角色的层次感和变化被弱化。当然,影片的视觉效果充满着非凡的吸引力,这得归功于摄影师雷纳托-贝塔,他将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的历史风貌拍得美伦美奂。萨查-瑞恩的配乐问题不少,不时飘进的英式旋律,在这部意大利电影中充满了违和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