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影《冷山》的同名小说的扉页上有两句诗:人们打听通往冷山的道路,却一无所获。这两句诗来源是中文的“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所以,电影小说叫《寒山》其实更为合适,但经历中译英、英译中这两个过程后,《寒山》被译制成《Cold Mountain》,然后被译成《冷山》,其最终被译成另一种意思表达了。
译制是门技术活,也是门艺术活,一有不慎,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在国内译制片中,字幕艺术参差不齐不谈,有时则连技术层面都很难得到保障了,一众为了接地气而堆砌的字幕让人有如鲠在喉之感。在最新上映的《环太平洋》中,贾秀琰老师的一句“天马流星拳”不仅在在场观众雷得个里酥外焦,也在某种程度击中观众莫名的笑点,这种因为雷而笑场的字幕,也算得上是一种再创造了。
上海电影制片厂签约翻译顾奇勇一直以翻译“潮”、善用时语闻名,于是悲催、给力等网络流行词频频出现在《功夫熊猫》之类的电影中,对于大众喜闻乐见的轻松喜剧类型片来说,这种接地气有时候确实达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顾奇勇也讲道:我们不能贪污笑点,我们也要让大家笑起来。但这种由流行语串起来的笑点密集泛滥成灾的时候,不仅过犹不及,很多时候还让人欲哭无泪了。
正如有网友讲道:我不需要有人用 “地沟油”、“Hold住” 这种语言在我整个观影过程中不停提醒我:“嘿,你在2012年的中国,你在看电影,你看我幽默吗?我字幕也有笑点,你在看电影哪!”。对于翻译的字幕来说,它所担当的工作便是将观众带入电影的情绪之中,至于升华,那是可遇不可求之事。偏偏国内译制片目前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以接地气为译制第一准则。其最终呈现的效果大家也看见,有时候不仅词不达意,甚至制造无数雷点。
如果说《马达加斯加》的流行语堆砌还能让人会心一笑,那么《黑衣人3》里的字幕则是无底线的灾难了,这种媚俗的讨好最终换来的是无比坑爹的观影体验,无处不在的违和感,生冷而又过时的老梗,熟稔的人鄙夷,而未知的人则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
钱钟书在谈到翻译问题时,他认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为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在译制片中,美式文化、英式幽默等都是翻译过程中极力考验译制者水平的地方,文化的差异性翻译得当是锦上添花,翻译失衡则是韵味尽失,而直接以接地气的手法曲解,则是让人啼笑皆非了。
在人人影视字幕组等活跃于网络的阶段,似乎人人都是译制者,或者说人人都能成为译制者,只是水平上存在差异。这是一个属于译制者的好时代,因为人人都能参与其中;这同时是一个坏的时代,因为碎片化的思考让译制走进了一个误区,一味的追求流行,浮躁的文化经不起沉淀,留下的多是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