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电视 TV > 四川电视节 > 新闻列表

中国纪录片国际化有“道”可循

2011年11月17日15:36
来源:搜狐娱乐

  搜狐娱乐讯 如果要给今年的四川电视节总结一个亮点,那一定非纪录片莫属。11月11日上午开始的“中国纪录片发展论坛”前后持续了近7个小时,从全世界的纪录片从业人员到关注媒体,两百余人一直聚集在成都新会展的某个会议厅中,从始至终保持着相当的热度。作为首次承办论坛的央视纪录频道,更是被关注的重点,自今年1月1日开办以来,纪录频道以惊人的速度前行着,最新统计显示,频道的观众规模已达到6.5亿,并拥有1000万的国际用户。本届电视节上,纪录频道继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之后,再次聘请伊夫•让诺等8位知名纪录片人为国际顾问,同时,“传奇中国”招标活动更是激发了国内纪录片人的创作热情。这一步接一步的动作让人们继而确认,中国纪录片的标准正在央视纪录频道的推动下完善,而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也正在被不断地探索和践行着。在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副总监史岩以及多位国际顾问和嘉宾的热烈探讨中,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道路似乎已越来越清晰。

  关于有效的海外传播——

  海外传播30年,寄送的磁带多被认为是宣传片

  早在今年央视纪录频道开播时,总监刘文就说过,所谓的国际化应该是有国际化的题材、资源和人才,进行国际化的创作,并且进行有效的海外传播,这些缺一不可。可以看到,纪录频道在开播后就着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目前与世界各国的电视机构都建立了密切而有效的合作机制。其实,央视的海外传播已经持续了近30年,但最初效果并不让人满意,“以前都是采用给国外电视台寄送磁带的方式,但这些片子大多数都没有被播出。后来在交流中我才得知,因为是赠送的,所以大部分片子被认为是没有太多价值的宣传片。”刘文说,如何才能形成有效的海外传播,是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方式显然太过被动,“在频道开播后,采取了联合摄制和参与海外投资两种方式,并且预计在三年中,利用全球化的主题选择国际化团队合作,直接拍摄有关中国的主题。”

  关于国际化题材——

  《美丽中国》的成本回收让人看到希望

  国际化题材的寻找和确定,一直是中国纪录片创作中的难点。刘文在不久前和美国资深纪录片人史蒂夫•伯恩斯交流时就被告知,中国的国际化确有风险,但一定要以坚持其本土价值和中国市场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国际化才有效,否则就丢失了最本质的东西。央视和英国广播公司(环球)联合摄制的《美丽中国》,除了在纪录频道首播外,更是在60多个国家的180个机构进行了播出,目前已经收回投资成本。它的成功印证了史蒂夫的说法,可见,只要明白方向,既满足中国主流价值的要求,又满足海外受众需求的题材是唾手可得的。

  环保,让中英一拍即合

  在北京,与英国纪录片导演菲尔•阿格兰的见面,曾让刘文大为激动,阿格兰拍摄的纪录片《云之南》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云南,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两个人在谈到希望投拍的纪录片题材时,共同指向了环保,这是没有国界的话题。“其实,我个人为这个题材已经准备了一年多。”即使是在当下谈起,刘文依旧非常兴奋,两个人在讨论后一拍即合,并达成共识:片子最终要真实、立体而积极地反映中国的环保现状,反映中国政府和百姓为自然做出的努力,不仅要让老百姓看后流泪,更要让中国高层有所感动。当时刘文就赞叹阿格兰:“你还是很懂中国的。”如何让中国纪录片的选题国际化,同时在表达上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价值和主流价值,这就是国际化题材的关键。

  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可一个观点,如果要让纪录片跨越民族和国家,就要让它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央视纪录频道正在制作的纪录片《春晚》就被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看中,问及原因,刘文答:“片子想讲述央视春晚在中国人心中的价值,美国人认为这个选题极有趣,他们想了解是什么让中国人30年来以同样的方式度过这个民族性的节日,想了解这现象背后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正如法国纪录片人伊夫•让诺所说的,很多时候,拍摄的故事虽然会跨国界,但不会跨越人心。

  关于国际化表达——

  翻译第一句解说词就卡壳了

  怎样才能让外国人看懂中国的纪录片?那就要做到国际化表达。中央新影集团导演廖烨曾被此事困扰多年,“我认为被国际接受的标准,就是购买我的片子后,不做大的修改就可在国际上播出,但这个目标在最初的四五年一直没有达到。”即使在欧美市场卖出一些自制的纪录片,但大幅度的修改还是让廖烨意识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什么好片子在国际评奖中一无所获?我后来才发现,是表达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比如最基本的解说词,我们以前请公司或大学老师翻译,其实存在很大问题。”廖烨说,他在做纪录片《史前部落最后的瞬间》时,偶然请了一位海外回国探亲的老朋友帮忙,本想用一个下午把所有本子翻译成英文,结果在第一句就卡壳了。听到 “黄河在西北静静地流淌” 这句解说词时,老同学一脸茫然地问:“西北在哪儿啊?”廖烨忽然意识到,只有中国的观众才有西北的概念,知道那是黄河的上游,同步会想到独特的地貌,但是如果给外国人讲,其实是行不通的,“解说词之外有一个文化的潜语言存在,一个普通的用词背后是有文化背景支撑的,外国观众却没有。”那天下午,廖烨和老同学用尽全力,也只翻译出短短几段,结果却让人挠头,“从翻译后的本子看,我们的片子需要重新剪辑。”这次经历让廖烨重新想办法,并花重金请来一位国外资深人员处理后期,从解说词到音乐,翻译后重新编辑,这是一次国际化表达的尝试。当作品被再次拿到国际会议上时,居然立刻有了买主,而且没有被修改。“可见,国际化表达也是可以实现的,但靠我们自己去理解西方的观众,路太长。应该尽量地跟国外合作,从合同到收入,再到制作资金的分配,找到一种好的方式。”

  40条人命换来的真实情感

  “如果纪录片中能表达出人类的情怀,那它就是没有国界的,是国际化的。”纪录片资深制作人孙剑英说,《直击火山杀手》是她这些年来看到的最震撼人心的片子,那是用日本广播协会(NHK)用40条人命换来的,那些震撼的火山画面在20年前被全程直播,整个拍摄队伍也因此全部被火山吞没,那些惨烈的瞬间被真实纪录。“最震撼人心的其实是看到人的真实情感,开始对大自然无所畏惧,最后变成敬畏,这就是情感的力量,也正是中国纪录片所缺少的。”

  关于国际营销——

  纪录片曾经一分钟只卖10元

  纪录片究竟是赚钱还赔钱?这应该是很多人都不确定的事情,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节目代理部副总经理程春丽目睹了这其中变化的全过程,“在上世纪80年代时,中国纪录片曾辉煌过,老一代中国纪录片人拍摄了《话说长江》、《丝绸之路》等。步入90年代后,新一代纪录片人摘下了不少国际奖项,比如《远在北京的家》、《龙脊》,让人震撼。”程春丽和国际市场打了20多年的交道,过去纪录片并没有好的播出平台,“记得最早时,地方电视台购买纪录片的出价只有10元一分钟,现在的价钱已经涨到一两百元一分钟,这是可喜的情况,说明纪录片开始被重视,今年,国际市场的寻求已经大幅度增加,但问题是,我们的供应还远远不够。”

  《断刀》表明,纪录片可以赚钱

  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确切表示,通过频道一年多来的市场经营可以看出,纪录片是可以赚钱的。第三年实现赢利是央视广告经营中心的预估,而频道将在明年推出一些品牌广告,这是频道被市场认可的标志,也是持续发展的方式。“以刚刚播出的纪录片《断刀——朝鲜战场大逆转》为例,它的播出效果非常好,之后短短的一个星期中,央视其他频道也购买了版权并再次播出,而之前已经被凤凰卫视和上海卫视购买播出过。可见,优秀的纪录片是有市场的。”

  纪录片有可能是最后一块蛋糕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刚刚发布了《2011中国纪录片研究报告》,这让北京三多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晓蒙有了新发现:“我在一位券商的办公桌上看到了这份报告,以书稿的形式被打印出来,意外的是,上面还有详细的批点,这说明资本市场已经密切关注了纪录片行业,因为纪录片有可能是中国影视行业最后一块蛋糕。电视剧、综艺节目、动漫都被人做过,只剩下纪录片。” 现实证明了高晓蒙的判断,三多堂的营业额从去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是之前的6倍,“这是过去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最让人兴奋的是,公司还吸引来了数千万的风险投资,使得市场估值达到了两亿。

  关于国际化团队——

  走上国际去历练

  央视纪录频道此次聘请了8位国际顾问,无一不是在国际纪录片界响当当的人物,并且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英国广播公司(环球)、英国独立电视台环球娱乐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而央视纪录频道首次在电视节上搭建的展台,每天都能迎来众多外国纪录片人的光顾,这些,似乎在昭示着国际化合作渠道的初步形成。

  “我们在和专家的探索中也得知,他们认为优秀的纪录片应该用画面和现场反映出真实的故事,而不仅仅依靠采访和口述。”刘文意识到,不仅仅是拍摄风格,中国纪录片的运作离真正国际化的项目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重要项目里,国内人才要跟着成熟的国际纪录片队伍完成创作全过程,不仅包括纪录片的内容本身,更包括运作方式等,真正地培养国际化人才和团队。”(中国电视报 记者 张维)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孟祥菊)
  • 分享到: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