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独家频道 > “搜狐娱论·观察”论坛 > 第6期 院线能否拯救纪录片

实录:娱论-观察——院线能否拯救纪录片(下)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09月23日00:18

  话题三:如何依靠院线拯救纪录片

  观点:1、须培养观众的观看习惯

     2、加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合作

     3、纪录片导演要学会讲好故事

     4、望院线给纪录片一点时间

     5、纪录片要求质不求量

  范立欣:应该更多加强中国纪录片和外国纪录片界两边的合作。

  主持人:我有一个疑问观众没有那种进电影院看纪录片的的习惯。

  张同道:习惯是可以培养的,为什么进去看《海洋》,在看《海洋》之前,谁敢说纪录片可以卖两千万,金先生告诉我是2400万了。

  金忠强:估计可以超了。

  张同道:他是作为职业经理人很谨慎,两千万拿来的,不还是我们日常的观众吗?只是想看的人没找到要看的地,想放的人不知道从哪放。

  范立欣:《海洋》是近几年拍得非常好的片子,我们片子有了,在这儿,但是观众在哪?我们可能还找不到,然后观众想看的也找不到,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能力,现在去全国跟各个影院。

  金忠强:有没有统计或者调查一下,看一下观众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群分类。

  吴靖:因为都是在电影院放,基本上都是会员。有图书馆,有DVD的,但是常规的放映的节目安排,会让每个人对纪录片有一定的了解,要培养这种习惯。

  张同道:产品创造需求,不能说有了需求才有产品。

  吴靖:有一次跟范立欣交流的时候,你现在想法是想在过年的时候发行,商业的一个发行。其实我想问一下金先生的意见,像这种片子,你看过吗?

  金忠强:我在网上看过片段,我觉得这个在过年时候,现在放的方向,人群可能不是一样的。那个可能是希望那种关注民生的,能够体察民情的,看一看这些普通老百姓,他们过年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可能是那样的。现在是当作一部电影去看,从这个角度上讲,他们的人群可能不太一样。再有我想这个片子在国外会大概了解中国的这么一个形态去看,但是在中国包括我本人,我对春节有很熟悉的很多体验,大多数是我能够想象得到的,或者体会得到的。就不会有那么样的热情,像欧美他们那么样的热情关注民生,关注中国民生那种心态里。相反作为《海洋》在中国,不光是文化精英这个人看,普通老百姓,小孩老人都可以去,甚至我以前这个《海洋》,我记得看过一个网友的留言,以前对海洋可能游泳,玩一玩,看看美女,但是这一次真正从海洋的角度去看《海洋》了,不单只是在沙滩上看海洋,所以这些对我震撼是非常大的。那么我想这个电影也是要给我们大家观众带来一个新奇,带来一种震撼,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才能够有热情去看,而且他会看完以后太好看了,太震撼了,有很多东西简直是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很多场面,包括是鲨鱼、鲸鱼,它们的一些镜头,这些是平时看不到的。所以他会跟朋友说,那个电影哪些值得去看,那个电影有很多新奇是我们看不到的,是动物世界看不到的,是动物世界那种方式是不同的,所以要鼓励大家去看。还有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音乐,刚才张老师也提到了,能不能加音乐?是不是客观一点?但是我看到雅克贝汉先生几部电影都是靠音乐来说话的,相反他的台词非常少,那个鱼是什么鱼,那个鸟是什么鸟,能告诉我们,能打上字幕,有这种愿望我可以理解。但是雅克贝汉先生在说起来他的对白非常少,他的语言非常少,他说希望大家更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他是这样去解释的,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范立欣:他要怎么样进院线,用什么方式做市场推广和宣传,想吸引什么样的人做针对性的宣传,把一个片子最吸引观众的那些点放进来。如果我们在春节时候上映的话,其实这个片子不仅仅关于春运的,更是关于离家,然后迁徙回家,然后家庭中国民族对我们的重要性,就是家庭观念对我们的重要性。

  吴靖:在我们这儿是没有差别的。

  金忠强:要是在其他的商业院线,可以带着你的片子去找你觉得比较有潜力的影院,请他们的经理人,或者他们的联系人看一看,请他们判断一下。甚至说他们的判断都不一定准确,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举个例子像《海洋》当时在上海,我们认为上海是很有潜力的,因为上海的人本来是海派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吸纳是很广泛的。但是上海的电影院,他们并不看好,甚至说纪录片没有人要看,后来我们这边就跟院线经理说,请你关注一下周围的影院,看看他们排片情况,看看他们的反映和观众的口碑,然后还有就是通过微博做了一些调查,和跟观众的一些互动,后来慢慢他们也慢慢看到了,觉得确实有很多人想去看这个电影,而且放的这个电影,收益率很好,所以上海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大概三四十场,到了后来七八十场,然后就是一百多场,这样慢慢上来了。我不知道能不能这么理解,上海人很务实,在他没有看之前,他宁可放一些更有把握的片子,但是到了后来发现这个片子在收益率方面,口碑方面,都挺好的。他就愿意播放了。像范导的这个片子,如果要是说通过一两家,比如说在其他城市,让他们试一试,固定一个时间,哪怕那个时间不是黄金时间,第一要固定某一个时段,比如周末的上午场,或者晚上一个工作日的晚上场,固定的时段来放,然后请大家告诉,口碑相传,通过微博,通过网站去告诉大家,在哪个地方有这个电影,让观众去看。然后把你认为有潜力的放在上面,就可以让他们进电影院了,这个可以试一下。

  范立欣:我觉得微博是现在新媒体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在国内纪录片中文推广,包括一些放映都在网络,或者电视上放,进院线还没有更多的习惯。怎么样对进院线的纪录片更加看好,怎么样和平台还有院线相结合?

  吴靖:对他们来说比较务实的,有票房就排,《海洋》给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类型的影片,要想视觉震撼的,这些感受必须得去影院去看。

  金忠强:我最近看北京记录频道放的一个关于《海洋》的记录手段,就是一个机器放在一个船上,这个船随着波澜起伏,就看着摄影机不停地晃,这种感觉不能代入观众现场状态。他们保持机器和鱼群起伏,那个鱼其中起伏起伏,但是几乎是中心的位置,跟着拍,能达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从这一方面看,普通的电视节目和专门去做的高质量的电影纪录片非常不一样的。进电影院看到的,和在电视里看到的也是不一样的,很多人看到大屏幕的电影以后,这个片子必须在电影院,甚至说在一个好电影院来看。张老师刚才也说了,他是选一个最好的电影院来看的。

  张同道:纪录片进电影院,先给我一个理由,这个场面你看你的DVD就看不到,就感受不到海涛的那种震撼力。只有到电影院,那个完整的设备,那么大的荧幕,才让人感觉到这个电影这股力量,不是靠语言能够描述出来的,是靠你的全系的感受,中国要想进电影院的纪录片,首先要想这个题材能不能进影院,这里面有什么东西是观众必须去影院看的。长时间的采访和说话,一部片子有十分钟以上靠说话,我认为不适合放在电影院,那个放电视就够了。画面是带表演的,话剧不是站着那采访就给一个大头。

  金忠强:这个片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中国电影技术研究所就想拿这个片子做一个DMAX版本,在国内为数不多几家影院来放,双井有这么一个影厅,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DMAX看一看,粗浅的理解是IMAX的中国标准。总之,他是一个比2K更大的版本,我原来以为是数字的IMAX,现在只能说是相似,但是技术上不太一样。

  张同道:要是做成4D版还要卷起一阵风潮。

  范立欣:我们未来在想怎么样可以做3D的纪录片,我们希望拍一些中国题材的做3D的纪录片可以在电影院线放。刚刚结束一个中国和加拿大制作的,所有的文书都是非常齐全的纪录片,而且是一个现实题材的讲在四川的农村里面,在他们家村开了一个学校收当地的孩子。就是这样的现实题材,希望把这样的题材带到全世界去,同时在讲中国,而且是在大屏幕上放。

  主持人:请问张老师,那种国际化的更好,还有本地化更实际呢?

  张同道:各有千秋,万一亏了大家分担,也能够大家分享,更重要的是由于我们都分担了,所以我们都会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市场。如果小成本投资太多,或者机构太多,会干扰你的独立性。这个也是一个很客观的问题,就看你追求什么。去年拍了一个云南的中国政府评劳模,我很不理解拍这玩意儿干嘛,拍回来给我看,我才发现这是可以进电影院的。除了故事很感人之外,柔弱的女性背着邮包一个山村一个山村送,山上没有桥,靠溜索去的,有壮丽的风景,这种手法可以进电影院。换一种说法高清DV晃着在电视上放,说实话电视还不一定播。要分清楚,现在不是一个影像紧缺的时段,是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手机都可以拍电影。所以慎重一点把艺术片推进电影院,我是懵懵懂懂不懂情况下扎进电影院,我也不认为是完全失败,想着那么一点投资能卖到那么多钱也很有意义的。

  主持人:我问一个题外话,《小人国2》明年出吗?

  张同道:弄了一半,我看我拍到的故事足不足够震撼。我现在想它有足够的力量才把它推到电影院,即便电影院是我家开的,我也不会随便把我的东西搁到电影院去,电影院是一套系统,你要是滥用了这套系统,也不行。《海洋》如果每年有一两个,就会有很多人进电影院,看完这个值,看完之后还想去电影院。千万别有什么片子,你在电影院里放,会损坏这个电影的模式,并不是都能进电影院的。

  主持人:但是进电影院相对来说很精彩的。

  张同道:核心就是两个,第一个视听感受,法国大片全是这样的,只有这个才能完成你的视听享受的过程,你看DVD,多少版本都没用,家庭影院都不行。还有故事非常极致,人物非常极致。我在电视上看不到,像韩国《牛铃》也是如此,故事太极致了,一个太太老是埋怨老头爱牛胜过她,唤起韩国人心灵质朴的情感,这部电影引动一个文化思潮,就因为这个故事内核太强大了,像一个原子弹一样。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能够进电影院一定要慎重。

  主持人:电影院能不能带来中国纪录片的一小片春天?

  张同道:春天这个词谨慎讲。

  主持人:有另辟蹊径一块发展。

  张同道:屋里养了一块巴西木很茁壮,这不是春天,这是温室,中国的纪录片我一直不太想用春天来形容。万紫千红总是春,我觉得真的春天是每天五部到十部有市场能力的纪录片进电影院,现在进的数量也不少,至少能收回成本。但目前的多数不具备进电影院的能力。

  金忠强:贾樟柯说他的片子收到几十万票房,他说现在放在电影院,能够有观众看,在电影院看到就已经挺高兴了,也许以后可以做得很好。但是现在毕竟它是第一部,必须走到电影院有人看,才能够慢慢带起来。

  张同道:我同意他的说法。

  主持人:时间也差不多了,请每个嘉宾谈一谈院线和纪录片这一块怎么样结合进电影院。

  金忠强:好的纪录片还是有人看的,另外好的纪录片也非常需要商业院线给予支持,否则它也只是一部好片子,大家看不到。

  吴靖:对我们来说,如果有更多好的纪录片出现,我们就能够去选择,现在能在我们的选择范围内比较少。

  范立欣:纪录片导演要学会讲好故事,要学会选好的和观众更贴近的选题,希望政府也好,或者行业,这个电影产业也好,能够给予更多的资金上的支持,给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导演更大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为院线提供更好的产品。

  张同道:第一线的是他们,中国纪录片复兴很依赖于这两位,这两位是很关键的人物。第一个想说给电影院线的老板,他们钱比较丰满的时候,要考虑电影是一个文化,还是一个社会文化,能不能给纪录片一点时间。第二个对于制作人来讲,我觉得不要求量,要求质,精品,如果想进电影院,从选题就开始策划,就开始去写制作模式,一些方法,乃至于最终的呈现形态,打造精品。一年能出三到五个精品,我觉得就很了不起了。

  主持人:时间也差不多了,我来总结一下。很高兴今天跟各位嘉宾聊了院线能否成就纪录片这个话题,四位嘉宾给出了我们大致的一个建议,就是丰富院线和拍摄题材,然后希望政府来支持,然后再加大媒体还有各个平台的推广,我们的纪录片,中国的纪录片有可能会更好。也希望我们搜狐娱乐这一期的观察论坛,能为中国的纪录片发展能做一点帮助,谢谢大家。希望大家期待我们下一期“搜狐娱论.观察”论坛,谢谢各位嘉宾。

(责任编辑:李瑞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