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201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剧评集锦 > 剧评集锦

北青报:2011北京青戏节回顾打破模式建立范式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赵志勇
2011年09月29日18:52

  入评理由:从大戏节到青戏节,八年来不断地历练和提高,今年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关注度,它展现了戏剧这门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在年轻人生活中可能产生的力量。

  名目:2011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

  读家:赵志勇

  历时三周,58个演出剧目,35个本土创作剧目。2011年青戏节的规模前所未有。从2003年的“大戏节”走到今天,青戏节已然成为剧场界人士和观众心目中最具分量的戏剧事件。回望刚结束的2011青戏节,“布莱希特”和“新锐戏剧”无疑是两个关键词。我们对青戏节的总结也不妨由此入手。

  对中国当代戏剧影响最大的二十世纪外国戏剧大师当属布莱希特,然而这种几乎可用“吊诡”一词来形容。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位青年学者指出,中国戏剧界在向布莱希特学习时走了一条片面的形式主义道路,忽视甚至阉割了布莱希特戏剧中真正的革命内容。而差不多同时,戏剧学院的老教授则试图用十九世纪的理论模式解释布莱希特,证明布莱希特根本未超越西方传统戏剧的经典范型。在此种“吊诡”的历史情境中,青戏节组委会选择布莱希特作为致敬的对象。对此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当下年轻创作者将以何种视角对布莱希特进行阐释?

  本届青戏节上演了四部与布莱希特相关的作品,《马哈哥尼城的兴衰》、《第三帝国的恐惧与苦难》、《伽利略》和根据《四川好人》改编的《北京好人》。其中最成功的无疑是《北京好人》。布莱希特被彻底本土化,不仅舞台呈现采取了戏曲的形式,文本也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重新改写。精致的舞台设计和轻松诙谐的表演展现的是对当下现实的批判和思考。以中年创作者为骨干的《北京好人》剧组,在青戏节上奉献了最具思想活力的作品。

  此外三部作品,除《第三帝国的恐惧与苦难》完全忠实于文本之外,其他两部都试图进行某种阐释。抛开艺术上的得失不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部戏的舞台上,个人与社会环境间的对抗、冲突成为舞台阐释的重要支点。《马哈哥尼城的兴衰》展现了保尔·阿克曼被资本主义拜金社会所毁灭的悲剧;《伽利略》通过伽利略与安德烈亚的对峙和辩论,刻画了一个敢于自我剖析和自我否定的孤独英雄的形象。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解读方式恐怕离布莱希特的初衷有不小的差距。

  巴西戏剧家奥古斯特·布瓦曾说,布莱希特戏剧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诗学”,其革命性的重要体现在破除了对“人”的本质主义理解。人的行为是种种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所导致的结果,戏剧主人公的行动必须被历史化地加以叙述。反观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话剧,在“新启蒙”思潮影响下,标举的是人性论的思想旗帜,把个人看成形而上学的实体。导演们在舞台上“拷问人性”,丢掉的恰恰是对建构这“人性”的社会制度的分析和思考。布莱希特之于中国主流话剧,可谓南辕北辙。今天,当年轻创作者重新回到布莱希特文本的时候,这种影响似乎仍隐约可见,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在青戏节组织的“布莱希特与中国当下戏剧”研讨会上,年轻创作者们表达了两种情绪,一种是“布莱希特,怎么着都行”;另一种是“布莱希特,其实挺没劲的”。看来,在后革命时代的中国社会,重拾布莱希特的批判性力量尚需时日。然而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这种批判性力量恰恰是我们急需的。如此两难的悖论,值得年轻戏剧人思考。

  青戏节上《新锐戏剧档案》一书的首发让“新锐戏剧”浮出水面。书中列举的十位导演多活跃于近年青戏节舞台,其创作亦各有特点。在这十位创作者中,我最为重视的是赵川、李建军和李凝。

  赵川的《小社会》关注底层生存,通过弱势民众的困境折射现实问题,对共和国及其人民的命运和前途进行思考。尽管对未来的展望显得苍茫无奈,但创作的真诚令人感动。李建军的《狂人日记》为“拆毁铁屋”的鲁迅精神做了绝佳阐释。如何把鲁迅笔下五四时代的启蒙思想与当下社会现实进行连接是导演需要思考的问题。尽管如此,舞台呈现形式的质朴完美和演员表演的爆发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李凝的《冰冻期/卫星》则把视角投向了一个无比真实的社会空间——废墟和垃圾场般忧郁而又充满生机的城乡结合部。舞台上的视觉形象不加掩饰甚至肆无忌惮地呈现了创作者被生活经验撞击后产生的情感反应,演员身体充满张力,自成一格。

  这三位创作者都试图将对现实的关怀和思考引入剧场。见证这种力量在剧场中逐渐成长,是本次青戏节留给我的最大收获。尽管如此,在本应“新锐”的青戏节舞台上,现实关怀和批判思考仍是一种稀缺的品格。年轻创作者们似乎更热衷于享受颠覆规则的快感,进行花样翻新的风格实验。而当现实关怀和思考缺失的时候,舞台所呈现的景象不免空洞、苍白。

  最后说说本届青戏节的闭幕演出,日本的《沉默之王》。两个演员,一个木偶,从战败的1945年到经济起飞而后泡沫破灭的当下,现代日本的前世今生和当代日本人的辛酸悲苦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精巧严谨的舞台叙事,佳构剧般的情节模式,规矩的现实主义表演风格,让这出作品在标榜“新锐”的青戏节舞台上显得另类,却赢得观众最热烈的掌声。在演出谈中创作者直言,在一个“荒诞派”、“后现代”已然成为主流时尚的年代,敢于用老旧的现实主义风格表达对现实的感悟和思考,是真正具有革命和反叛精神的行动。锐意求新的年轻创作者们或许可以从这番话中得到些许启示。

  回顾青戏节,成果已斐然;展望青戏节,风光还正好。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