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201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剧评集锦 > 剧评集锦

2011青戏节:《卡里古拉的月亮》实现理性舞台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09月28日09:58

  何雨繁导演的《卡里古拉的月亮》很像是十年前大学生戏剧节上会看到的作品。这绝不是在说这部戏是多么过时老套或青涩生疏,正相反,我认为十年前那几乎已成传说的大戏节才是代表了真正的年轻、热情与果敢的理性思考,今天的青戏节或可看成是当年大戏节的升级版,但这些最初的精神却未见得被继承了下来。

  但《卡里古拉的月亮》有可能是个特例。

  这部戏转换了四个(甚至更多)时空,2046年、“崇拜领袖雕像”的年代、当代、清朝,还有连接这些时空的时空……照导演的话说是讲了四个故事,也更像是一个故事里四条线索并行。2046年,研究“虫洞”的科学家躲避追杀;当代,一对父子谈论着家中爷爷同一个世外高人的渊源;“崇拜领袖雕像”的年代,三名印刷厂职工告发同一起“敌特事件”,当事人正是那位高人(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成为效率最高的排字工)同“爷爷”(慧眼识珠的印刷厂厂长);回到清朝,一对父子如当代父子那样,探讨太爷爷因为站错队而仕途不顺的经验教训,而此时,2046的科学家穿越到此……这其间还穿插了一场对三个告密者进行审判的戏,分不出是在哪个时空。而正是在这场戏里,引出了开场一段类似脱口秀的演员独白中所涉及过的主题:习惯。习惯来在于对自己原则的坚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习惯看待问题,做出不同的选择。

  “习惯”在《卡里古拉的月亮》里可以看做是有两层解释,首先是告密者们出于自身看待问题的习惯照猫画各种虎,把可能简单的事实添油加醋;第二个是两代父子二人回顾祖上往事时,儿子一方都试图从“习惯”的深层解析权力和自由,并说到当现实是不幸的,是存在有“积极的放弃”这回事儿。在这里,《卡里古拉的月亮》奇妙地和前几晚青戏节的《伽利略》扯上了干系。“儿子”谈到迪伦马特笔下的罗慕路斯大帝,为了结束腐朽的罗马政权而选择不战,同样,伽利略也在教会的高压之下,选择了和被烧死的布鲁诺截然不同的道路:噤声。前晚《伽利略》一干人等还在大剧院小剧场里慷慨激昂真理与正义,第二晚的《卡里古拉的月亮》则试图给出相反角度的思考——出于一种习惯?——罗慕路斯和迪伦马特的崇拜者戈尔巴乔夫或许没有做错什么,那伽利略这“积极的放弃”又何尝不是一种举轻若重的选择。《卡里古拉的月亮》试图探寻这种轻,进而又发散到质疑比如“那些掌管他人命运的人,自己的命运是被谁掌握”之类的命题。虽然是有些杂乱的发散,已经超出了“习惯”一词的限制,但却力图证明必然是有什么可超越代表“习惯”的那些陈腐的权力。“儿子”突然暴跳如雷的论词正是试图说明高尚和理想情操是一定会存在的。中庸的父亲与总是“我不相信”的儿子并不是多么具创造性的舞台象征,不过依然体现了一种真诚和思辨的表达——这也是当年大戏节的珍贵遗产。

  这中间,穿插了“虫洞”理论和逃亡的科学家,穿插了记忆力超群的排字工行云流水的“排字大法”,最后大家伙共治一炉随音乐起舞的场景甚为超现实,每个人依照自己的“习惯”扭动身体,除去之前人物们被贴上的身份与性格标签,这单纯的“群舞”升华了若有似无的诗意。每个人都是一个片段,恰如这部戏也是以片段的故事甚至片段的思考连缀而成。这个场面是人人可给出自己解释的舞台留白。而对于承载了四个故事的舞台来说,倒数第二场时突然来了个间歇,显得不和章法,却有大可回味之处。

  当然,传说中的大戏节并不是十分完美的典范,《卡里古拉的月亮》也有那时作品的一些不足,比如展现的东西似乎分散和抽象了些,也缺少能让观演双方在剧场空间内同时产生共鸣和感悟的情感与思索。但它整体气质中的理性依然鲜明。如果决定“理性”,那么必然会失去其他一些东西,比如“爆笑”之类;理性又绝不是实验先锋,也不是高深,恰恰现在玩高深花活的演剧越来越多,演出效果又每每以“爆笑与否”来衡量。理性有点孤独,有时候也显得很绕,更多时候是被观众投诉“看不懂”。《卡里古拉的月亮》没有过多消费主题(比如加缪和他的《卡里古拉》),也没有滥用舞台(铺天盖地的报纸既契合了剧情,也提示观众对“铅字”组成的信息的重新认识),它供给观众一种理性的想象,或一个有节制的希望。

  特约评论员:鲁肖荷 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戏剧学博士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