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北京国际戏剧节结束了,看戏十三部,写剧评七篇,关于戏剧本身,之前的文章说的够多了,关于戏剧节,倒是可以略谈一二,但其实抛砖引玉的则是,由戏剧节展开,从戏剧看看国内当下的戏剧文化氛围。
对于戏剧,我总是显得过于苛刻,其原因源于对戏剧的喜爱,于是便关注了起来,无意混圈,便可保持独立性。怎料到写文章却总又引来口诛笔伐和鲜花浓痰,一次次在风口浪尖。不过倒也无妨,因为但凡有理有据,即使谩骂,才大可临危不惧。
青戏节是个刚刚成长的孩子,欣欣然才刚张开了眼,但的确跑得够快,四年时间已经颇具国际范儿,但我们细看,却不难发现一个好玩的问题,那就是“先锋”戏剧越来越多,其实所谓的“先锋”戏剧,大都不怎么“先锋”,而是以怪为美,搏出位是正道。这和早年间中国美术界的盲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曾经的中国戏剧是被那些国有体制霸占着,我也总是说北京人艺和国家话剧院犹如不会下蛋的鸡,是被体制圈养的一群废物。导致了中国戏剧的衰败。可现在,似乎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一股年轻的势力开始崛起,但我们不禁又开始担心起来,当这股所谓的“先锋”热潮起来时,那么小众与独立不就变成了另一种制度了吗?这其实是个换汤不换药的事情。
我明白说真话是不招人待见的,中国戏剧界漂在水面的牛鬼蛇神们差不多都被我骂了个遍,从而也就树敌无数。即使这样,我依旧无所畏惧。我还是想感受感受孟京辉在青戏节的算盘。青戏节的标准和品位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因为所谓的青戏节标准其实就是孟京辉标准,但凡是带有些“孟氏”风格的调调,大都讨巧,这太滑稽了。现实主义又一次被冠以“庸俗”的头衔。我不明白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盲目的去学习西方的很多糟粕,一个个以粉碎传统和亵渎经典为荣,所谓的“实验”被赋予了神圣的正义感,这是大荒诞。也许是孟京辉的黄金时代在慢慢逝去,现在的老孟,更像一个社会活动家,用青戏节打造出这样一个平台,来给自己培养部队,也许再过几年,养的一群先锋小崽们,小孟和小小孟也就自然会浮出水面了。但是这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复制的可能,却惟独成功无法复制,因为时代不一样了,那么打法自然也就要换。
今天的戏剧发展越来越多元,貌似繁荣,但却少了力道。控诉越来越多,愤怒与日俱增,唯独不见智慧。但我想,这也许是戏剧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鸿沟,趟不过这趟浑水,也难以见到彼岸。只是不知这个过程还需要多长时间,观众们早就过河了,创作者还在煞有介事地摸着石头。
四届戏剧节了,我们已经大致可以摸出这其中的脉络来了,引进剧目越来越多,先锋剧目越来越多,旧人不变,新人猛增,但艺术水准却越来越参差不齐。整个的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依旧不重视剧本的创作,中国戏剧的编剧几乎已经是极度匮乏,试问没有好的剧本,一再的导演形式手法,又有什么意义呢?
去年戏剧节的时候,我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字的文章,将整个戏剧界逐一数落了一通,其实一年之后,存在的问题依旧存在,没改变的依旧没改变。并不是我们谁随随便便的几句话几个决定就能扭转乾坤的,这东西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今年,我突然不愿意再去批判什么了,不是累了,而是对许多事情的失望已经令人连批判的力气都没有了,留口气暖暖肚子也好。戏剧界依旧是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只是庙有一天会被拆掉,而小王八则会长成中华鳖精。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依然曲折,凡事任重而道远,对于戏剧界,多少还是要抱点希望的,套用骆玉笙老人家的那句唱词来结尾吧:重整河山待后生……
(本文作者:戏剧拉灯 李亦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