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踌躇满志的猎妖师,一位美若天仙的狐妖,一颗晶莹可口的糖果,两颗怦然跳动的心,一场跨越人妖的殊途恋,最后以强迫遗忘而告终……这是新版《倩女幽魂》的开始。之后,故事便永劫不复地陷入了可怕的轮回1987年版倩女幽魂的故事,如噩梦一般缠绕着这个全新的故事,以至于在观看的过程中,观众始终难解:这个2011年的新版《倩女幽魂》,到底新在哪里?
如果全盘否定新版的《倩女幽魂》,多少也有失公允。至少,为了区隔于1987年版,主创人员煞费苦心地融入了三角恋的元素燕赤霞喜欢上狐妖小倩,迫于形势(但不知道迫于什么样的形势),不得不抹去小倩的记忆,这刚好给宁采臣乘虚而入的机会。但似乎在跳脱出这个开头之后,故事就驶回了1987年版的慢车道,直到最后的决战,观众方恍然觉悟,这毕竟是一个新故事:恢复记忆的小倩决定和猎妖师燕赤霞双双赴死,留下宁采臣独活人间。
在观看新版《倩女幽魂》的过程中,观众很难不将其与1987年版的《倩女幽魂》进行对比。那部由张国荣、王祖贤领衔,由程小东导演、徐克监制的经典影片,像一桌海纳百川的满汉全席,什么都有:它既魔幻,又动作;既爱情,又浪漫;既搞笑,又伤感……而在新版《倩女幽魂》中,小倩依旧美丽,但不再吹气若兰;宁采臣仍一片痴情,却无法撩动观众的心弦;姥姥依旧雌雄同体,只是疯狂有余,妖气不足……两相对比的结果是我们不得不追问:经典片重拍,到底是怎么了?
编剧是最大软肋
单从数量来观察,中国的经典重拍已进入井喷时期,在最近一波重拍风潮中,就有《将爱》、《武林外传》、《飞龙卸甲》(徐克执导)、《饮食男女2:好近又好远》(曹瑞原执导)、《英雄本色》(冯德伦执导)等。经典重拍片接踵抢滩院线,但多陷入叫座不叫好的怪圈。出现此种局面的原因何在?
核心症结在于投资策略上的短视。大陆重拍经典电影的风潮建立在各路资本活跃的基础之上。资本钟情于经典电影重拍,主要考虑的是投资安全的问题。经典电影积累了大量的观众群,如能将这些观众挪移到重拍的电影中,便能顺利实现投资增值。这种投资策略原本没错,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创作过程中的天时地利人和。目前大陆经典片重拍仅具备资金要素,尚缺完善的创意。电影产业是内容为王的产业,唯有真正把握行业本质的人,才能笑到最后。像《英雄本色》、《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等经典港产影片的横空出世,均建于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基石之上。在这一时期,编、导、演、配乐、摄影等主创人员的综合实力均处于峰值,辅之以宽裕的资金,便能产生良性的化学反应。与之相反,大陆电影的产业化之路才刚刚开始,专业的电影人才还比较匮乏。在编、导、演、配乐、摄影等各个环节的人才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莫过于编剧。故事是电影的灵魂所在,在新版《倩女幽魂》中,编剧在人物塑造、冲突设置、气氛营造方面,均大大不如1987年版的编剧。此外,寻找接替经典人物的演员也成为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比如,缺少了王祖贤的《倩女幽魂》、缺少了林青霞、张曼玉的《新龙门客栈》,正如缺少了奥黛丽·赫本的《罗马假日》,如何能得到铁杆粉丝们的认同?
缺少观众意识和全新视角
中国的经典重拍片肆无忌惮地挑战着观众的耐受度。产业化过程中的中国电影观众尚不成熟,因而影片正式上映前“地毯式轰炸”般的宣传确能奏效。可一旦中国大陆的电影观众逐渐成熟起来,他们将会借助诸如影评、口碑、朋友推荐等各种平台,来决定是否选择观看一部影片。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从投资人到主创团队,尚未形成良性的观众意识。他们关注的目光聚焦于影片的按时完工、投资成本的节约以及宣传的到位,但他们忽略了真正撑起电影票房的杠杆观众。总有那么一天,那些不合格的重拍片爬得越高,就会摔得越惨。
此外,主创者也缺乏经典片重拍的雄心和斗志。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电影,中国的经典重拍片一经发行,便要和好莱坞顶级大片一较高下。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我们还没有做好和好莱坞同台PK的准备。在新版《倩女幽魂》中,创作人员几乎照搬照抄了原作。与之相反,同为经典重拍的好莱坞大片《大地惊雷》从一开始,便直冲1969年版的《大地惊雷》而去。为了区别于1969年版的《大地惊雷》,科恩兄弟煞费苦心地重写剧本,让新版《大地惊雷》更忠实于查理斯·波蒂斯的原著小说。此外,导演还扭转了叙事角度(1969年版《大地惊雷》是从年长警官的视角展开叙述),从小女孩的视角出发,这便赋予故事以新意,让新版《大地惊雷》在2011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放光彩。两相对比便可发现,中国的经典片重拍不仅缺乏艺术的追求,甚至连把电影拍好的雄心和斗志也还没有找到。曹怡平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