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娱评 > 大腕专栏

十年类型片:从迷信主旋律到崇拜规律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12月23日10:45

    【新闻眼】

     十年前,我们的电影还很单一,即便加上国外进口片,观众在影院里看到的类型也寥寥。如今电影虽还未分级,但各种类型的片种已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赛,谁都想成为类型片的开路先锋和佼佼者,浪漫爱情,西部片,行业类型片,等等等等,在中国电影的类型片交叉路口,哪些个才能到达有光的彼岸?

  十年前,人们跟今天一样喜欢进电影院看大片,那时候还有另外一种大规模集体行动,那就是组织观看主旋律电影,有政府单位组织的,有公司组织的,有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然后掀起讨论新高潮。十年后,主旋律电影基本成为了笑料,各种肉麻各种假,基本被市场规律所淘汰。便有《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这样的,人们讨论的也是明星排场,豪门夜宴。

  通过主旋律电影的“悲惨遭遇”,十年前中国市场的模样大约清晰可辨。确切说十年前也没太多人关注电影,当时的电影院依然萧条,停留在被改成游戏厅或者是老年活动中心的崩溃阶段。不像现在,万达等地王,一片接一片地开发商场,放上电影院。那会第六代的禁片刻录盘还是大家的床头珍宝,近邻的韩国电影才刚刚起步,美国大片也只能眼巴巴等着看。中国电影处在一个困难交接期,既没有上世纪80年代的百花怒放,全民影评,好一股大众电影热。同时它也没有现今的资源便利,若是只谈风月,网络自由还是高度发达的,大家可以畅所欲言,随便开骂。

  尽管有人说现在的中国电影依然畸形,依然不健康发展,然而相比以前,如果你清楚曾经的低谷和噩梦,你才会明白,现在已经在慢慢变好了。别的可以不,你可以相信票房数字。如果你不相信票房数字,你可以去留意周围电影院。里头烂片是多,然而类型这个东西倒是慢慢做出来了。有朋友把它们笑分为四个大类,名为脑白金、毒奶粉、地沟油和假疫苗,名字是难听了点,不过通俗好记。

  主旋律电影依然存在,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特殊类型,大概只有等到出分级制的那天,它才会成为历史名词。伟人片、抗战片,你会奇怪别人可以把这些题材拍成传记片、战争片,惟独中国出来的是主旋律,不用看开头也知道结局。

  2002年,由张艺谋(在线看影视作品)等第五代导演携手开创了又一种中国特色类型片,名为中国式大片,尤其以古装片最盛。架空历史,团体操演绎。喜好大明星,故事狗屁不通。这些片子每每占用资源进行地毯式轰炸宣传,以冲奥为标语,为中国人争光当喜气,其实目的很明确,捞钱。好在经历了五六年时间,观众疲劳了,他们也还害怕了,属于他们的时代,早该结束了。

  2003年,CEPA出台,藉此香港导演发起了北上进军的攻势热潮。以陈可辛、徐克等人为箭头人物,终以彭浩翔杜琪峰等人,合拍片成了另外一个崭新的大类型划分。可以说这些年的中国电影,成也合拍败也合拍,不知这是必经的阵痛还是错误的开始。从资源整合角度来说,与其看香港电影在烂泥潭挣扎,还不如伸手拉它一把。从地域文化特色来说,港片慢慢也会成为电影史的名词。

  山寨电影,一个崭新的分类,跟随山寨手机等创新名词一炮走红,分外抢眼,霸占了今年十月十一月等超长档期。《疯狂的石头》以后,各种低劣喜剧,不入流导演纷纷以超越宁浩自居。某部爱情电影走红了,自然会有续集,非常正常,非常合理。去年有《午夜出租车》,今年来个《午夜心跳》,恐怖片从来吓不死人,只有恶心死的。

  如果从这四个大类来说,中国电影果真应该被直接取缔,失去了存在意义。难怪有人老是嘲笑,一年到头,争什么争。一个产业还不如人家房地产的一块地皮。然而在这些特色类型以外,中国电影还是悄悄起了一些变化。他们虽然不一定得利,然而做过什么,大家都看在眼里。

  由陈国富主导的《风声》,开挖了谍战题材,以一个点和一条线做文章,完成度很高。合拍片里的陈可辛,做得兢兢业业,《十月围城》就是一次规矩操作,这是一部历史剧,也可以说一部动作戏。姜文《让子弹飞》,凭借无可比拟的个人魅力和戏剧功底,他在2010年年底创造了一个奇迹。而在三部电影的背后,有《东风雨》的自恋失败,有《新宿事件》的折戟沉沙,有《西风烈》的吹破牛逼。这三种思路大概是中国电影的出路所在。比如陈国富可以继续监制一套电影,做好一个品牌。正如宁浩可以继续以喜剧为引,也可以拍自己擅长的东西。对港台导演来说,他们应该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照顾观众,又能保证电影水准。规避风险,用心制作,观众都能看得到。

  中间也有像《狄仁杰》、《剑雨》等基石电影,名为基石,大概就是说任人去踩,然而它底盘牢固。它们是古装侦探片,也是变种的武侠片,好坏参半,然而在市场上,它们的存活空间是应该存在。中国电影的问题在于一年到头应该有十几部《狄仁杰》般的规模制作,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种类型制作还远远达不到此番标准。数量不够,容易争取,但争取完毕,质量未必有保证。譬如说《杜拉拉升职记》和《山植树之恋》的改编都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然而从类型片角度上来说,这些电影都是苍白失败的,作为白领片、爱情片也无法复制,对市场没有任何借鉴意义。

  所以不是说中国电影不需要张艺谋冯小刚,而是说在他们以外,中国还需要更多的人。然而对一个没有成熟类型片市场的国度来说,观众的观影习惯依然很容易被左右,对导演声名的迷信,冲动型消费。换句说,五亿六亿其实与中国电影无关,未来的十亿大关也不可怕,那些只是特例,成为不了共性。我们需要的是大批几千万电影乃至是上亿电影,而这些,恰恰是需要由类型片来填补的。武侠片大家看腻了,那继续翻拍。民族英雄搞完了,那换超级英雄。历史片,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改。惊世爱情、续集制作、方言喜剧,有好的尽管来。不是别的,这是市场规律。 

  木卫二(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责任编辑:孙吉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