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北京的话剧舞台异彩纷呈,国家话剧院大牌导演吴晓江和话剧《疯狂的疯狂》原班人马一同奉上了经典话剧作品《饭局》。曾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中,共计献礼17场演出。4月7日至11日,这部被贴上“中国首部以饮食文化餐桌社交为题材”标签的话剧,首次亮相首都剧场,以写实、清新、淳朴、温暖手法赚足了首都观众的掌声。9月6日到10日,曾经在本届晋商文化艺术周活动中,《饭局》作为文化惠民的展演剧目高贵亮相本土太原。如出品人韩林所言,主题依然“反映当今现实生活”,继第二轮10月10日-17日演出过后,紧接着将迎来10月20日到22日太原青年宫演艺中心的演出。
《饭局》南下,也容易接受北方幽默
看过这部戏的观众一提到“赵司机”就会不禁嘎嘎乐。不论角色特点和演员演技堪称这部戏的经典之处。赵司机代表了一个阶层的人,这个阶层介于官场上层和底层想要爬升的人中间。处在中年的赵师傅操着山东口音,台词妙语连珠,富有深意,让在场的人连连叫绝。这个戏不是方言剧,也不是靠方言的噱头来取胜的,它是跟《疯狂的疯狂》一样,是靠情节取胜的,因此在即将迎来的10月26日—10月31日深圳大剧院演出中,南方的观众不必担心语言上有什么问题。
“恐婚”“恐归家”“恐老”“恐饭局”。。。。。。连轴转的饭局
时下最IN的词汇想必“恐”字也在劫难逃。特别是对于80后90后而言,“恐婚”“恐归家”“恐老”“恐过年”,现在又盛产“恐饭局”。
放眼望去,我们身边行色匆匆的人越来越多,每天都像在赶场:急着看股市,晚一分钟就会大跌;急着见客户,晚一分钟订单就飞了;急着去美容院,急着逛街,急着聚会,急着各种连轴转的饭局。过去形容工作是“奔忙”,现在形容那就是“奔命”。在中国人的饭桌上,人们吃的不是饭,是规矩、是目的、是关系等等,饭,五味俱全,需要用“心”才能品尝。《饭局》以餐桌为载体,体现百姓市井生活,承载着饭局上的现实主义。
“中国式饭局精神就是设饭用人。吃饭不只是吃饭,而变成了局——这是《饭局》从头至尾反复强调的内涵,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内涵。
这出戏《饭局》的亮点是,它有一个完整结构。在各种先锋话剧布满舞台的今天,能看上一场内容相当连贯首尾相当呼应的戏挺不容易。《饭局》一共前后对称的六幕,讲了这么一个取材自网络事件的故事:一个当官建了一座白宫乡政府,请了个开发商来建,开发商请了个包工头来管,包工头请了一群民工来干。结果,白宫建成了,民工拿不到工钱,就找包工头,包工头就找开发商,开发商就找他姐夫,他姐夫就找当官的。一场闹剧上演之时,消息传来:当官的落马了。由此引发的三场饭局,讽喻现实,饭不是饭,顿顿是局:请老同学走后门得吃饭,跟开发商要账得吃饭,想升迁还得吃饭。这些饭局里是有世故无人情,饭桌上的人个个别有用心。”网友只争朝夕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