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中国大型原创歌剧《木兰诗篇》 > 新闻动态

《木兰诗篇》开创“中国式歌剧”新模式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作者:杨媚
2010年09月25日09:36
《木兰诗篇》演出现场 吴铠峰/摄
《木兰诗篇》演出现场 吴铠峰/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在中国世代相传的古老故事,被著名歌唱家谭晶、雷佳及总政歌舞团170人的强大阵容用西方歌剧的形式唱响。作为“全球通”中外精品演出季的开幕大戏,大型歌剧《木兰诗篇》在华夏艺术中心的演出引起了巨大轰动。

  以“中国故事”嫁接“西方歌剧”,《木兰诗篇》先后赴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等世界级的艺术殿堂,场场演出均引起轰动,“中国式歌剧”的崭新模式赢得了中外观众的一致喜爱,成为中国歌剧递给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启示1、以“西洋外衣”包裹“中国心”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千古流传,许多中国人甚至都能够完整地背诵北朝乐府诗《木兰辞》。此次随团来深的演出总监杜健告诉记者,《木兰诗篇》以《木兰辞》为主要框架,又在古辞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引申,注入全新内涵,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演奏、演唱,使作品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这颗“中国心”的外面,《木兰诗篇》又“穿”上了发源于西方的歌剧“外衣”。为该剧担任作曲的著名作曲家关峡说,《木兰诗篇》里面既有中国戏曲等传统艺术元素,也融合了西洋歌剧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借鉴西洋发声方法的基础上,歌唱家还运用中国戏曲咬字、吐词、运腔等方面的技巧,形成字正腔圆的中国唱法。

  担任该剧导演的总政歌舞团副团长李福祥用“异态同构”来归纳该剧的崭新形式:“身穿燕尾服的西方乐队与身着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员同台;以西方乐器演奏中国音乐家谱写的中国乐曲;以西方歌剧形式表现中国的传统故事;西方歌剧的指挥与乐队通常在深处乐池不露面,而在《木兰诗篇》中他们却成为舞台上的一部分,给人以更大的想像空间。”

  他说,所谓中国歌剧,“中国”二字就是我们的根。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手眼身法步在该剧中就得到全新体现。比如“剑指”,西方歌剧中并没有,但《木兰诗篇》有;比如以中国特有的“五声调式”结合西方艺术语言,使作品浑然天成,既为西方观众所认可,也凸现中国民族音乐的巨大魅力。

  启示2、“和平礼赞”跨越种族和国界

  凯旋后的木兰穿回女儿装,十年暗恋终于修成正果——在《木兰诗篇》的最后一个篇章《和平礼赞》中,男扮女装驰骋疆场的木兰与生死战友刘爽喜结连理,圆满的结局展现了中国艺术对美好的追求。

  正如《木兰诗篇》的编剧刘麟指出,《木兰辞》共有60多句,但写战争的只有两句,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喜欢战争的残酷场面,而是热爱生活、热爱和平。关峡说,该歌剧有三大创作主题,即战争、和平、对生活的热爱。他发现中国音乐人和欧洲作曲家对爱、恨、和平的表达是相似的,他们渴望和平,希望回归恬静生活的心态是一样的,这种感悟跨越了种族和国界。

  启示3、中国歌剧赢得世界盛誉

  《木兰诗篇》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戴玉强2004年首演,随后谭晶、雷佳担任了“二代木兰”。该剧先后登上了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世界级的艺术殿堂,赴日本和俄罗斯演出也获得轰动。令业内人士惊叹的是,年轻的《木兰诗篇》只用了六年,就让东西方不同国家的主流观众对中国的文化精髓产生认同,开创了中国式歌剧的成功模式。

  西方专业观众评价,“中国风”为歌剧带来一股新鲜气息,这似乎正是中国式歌剧得以成功走向世界的最佳诠释。“《木兰诗篇》将中国传统音乐与欧洲歌剧进行了完美嫁接,这是维也纳交响乐团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维也纳演奏中国音乐。”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时,维也纳交响乐团负责人格哈德·康茨亚这样说。而在刚刚结束的俄罗斯之行中,马林斯基剧院艺术总监、被誉为“俄罗斯音乐的灵魂”的捷杰耶夫观看了整场演出后激动地表示:“‘木兰’太棒了,中国艺术家们的演出太震撼了,观众的欣赏完全没有障碍!这是马林斯基剧院两百多年来第一次有中国人用西方艺术形式演出中国故事。”

  “歌剧是典型的西方艺术,中国歌剧《木兰诗篇》能获得西方观众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能够让西方观众没有审美隔阂。这是一个用西方人所熟悉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的成功尝试。”关峡认为,《木兰诗篇》是对中国地方戏曲进行的二次提升,是中国歌剧走国际化道路的一次探索。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