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鼓乐剧《杨门女将》 > 新闻动态

绛州鼓乐的技法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08月06日16:21

  绛州鼓乐的技法

  绛州鼓乐是以花敲干打见长,近年来又博采众长,不断地丰富了打击技艺,概括来说,有以下敲击技法:

  击鼓心:用棰正面敲击鼓面中心,这是锣鼓通用的演奏法;

  敲鼓边:以棰侧击鼓面与鼓帮交界的鼓边;

  磨鼓钉:用棰磨擦鼓钉,发出一种“哗儿”之声,分为短磨、长磨两种;

  蹭鼓面:以棰擦击鼓面;

  打鼓帮:左右棰尾分别连续侧击鼓帮,发出蹄踏之声;

  抽鼓皮:用棰抽打鼓面;

  磕鼓环:以棰磕击鼓环;

  碰鼓架:用棰碰击鼓架;

  单棰滚:单用一棰滚奏;

  双棰擂:双棰同一方向,又是同一部位由上向下甩击;

  棰相搓:是将两棰相击之后,而把其中一棰顺势向前一搓;

  棰相击:以棰互击,发音为“击”,也可为”卡”;

  棰相打:是将一棰压着鼓面,另外一棰前打后击;

  棰相跳:一棰压住鼓面,另外一棰随着它的移动方向推拉,渐强或者渐弱;

  绛州鼓乐的历史

  绛州鼓乐泛指流行在新绛县的各种锣鼓乐、吹打乐,因新绛县昔称绛州而得名。绛州鼓乐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已成雏形,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唐初武德三年(620),李世民的部队以绛州的“擂大鼓”作《秦王破阵乐》之曲。是年,李世民即位,此曲被召入宫廷,改名为《七德舞》,升为国乐,流行全国,名播印度,传之日本,日本曾译为《皇帝破阵乐》。当年的擂鼓台遗址(古称秦王堡,又称唐堡、唐王堡,即现在的横桥乡堡里村)至今尤在。后演变为锣鼓杂戏。《辞海》载称:“锣鼓杂戏起源于山西绛州(今新绛县)。”吴岭庄、南范庄、东韩、寨里等地都出土了宋金时的墓葬鼓乐俑砖雕。清版《直隶绛州志》说:“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新绛县志》也说:“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民间还流传有不少俗语:“西岸的棍东岸的鞭,石坡上的镲儿绕的欢,八甲的锣鼓震破天”;“北行庄的踩板扎得高,不如南行庄的鼓儿敲得好”;“阳王秆子刘峪拳,北侯花鼓打的然”;“南锣鼓,北踩板,北张有个好吹弹……”

  绛州鼓乐是新绛县的优秀民间艺术、中国民族打击乐的杰出代表。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国入围十家,山西仅此一家.

  绛州鼓乐的特点

  一、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候就有“秦筝晋鼓”之说,如《国语.吴语》中就记载道:“将军执晋鼓,建,谓为楹而树之。”晋鼓是建鼓的别称,也是对晋国鼓乐的泛称,时以名闻天下。汉唐时期,随着民族的日渐融合,绛州鼓乐吸收了许多别的音乐元素,日渐完善,这一时期产生了绛州鼓乐的代表作《秦王破阵乐》等,而明清时期,随着民间社火的日益繁荣,绛州鼓乐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更加兴盛起来。2005年出土的金墓中,有一组完整的绛州古鼓乐队砖雕。观史可知,绛州鼓乐产生年代久远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并且是绛州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

  二、在考察中发现,绛州鼓乐中许多的曲牌都是根据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当地的生活习惯而来的,比如《秦王破阵乐》、《唐王出城》、《厦坡滚核桃》等,由此可见,绛州鼓乐具有原生性与地域性特征。

  三、绛州鼓乐吸收了黄土地的精髓,奇妙浑厚,粗犷豪放,在打法上却又繁复无比,优雅细腻;在乐器方面,绛州鼓乐一般只使用打击乐,特别是花敲鼓,只有鼓和板;绛州花鼓中的穿箱锣鼓更是以其在演出中着戏服的特点而在全国独树一帜。总之,绛州鼓乐在音乐风格和打法上都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鼓乐,个性鲜明,独具特色,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很高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绛州鼓乐的划分

  鼓是最原始的民族乐器,又是最具传统性的民族器乐,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绛州鼓乐集中地体现了新绛地方文化的原生态,泛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吹打乐,因新绛县古称绛州而名,也称绛州大鼓,俗称新绛锣鼓。新绛县有三大自然区域,一是汾北片,二是汾南片,此以汾河为界,二者中间是河槽片。汾北片即鼓水流域,延至马首山麓,汾南片即峨嵋山麓,河槽片即汾河流域。汾北片以穿箱锣鼓、汾南片以车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称,这是绛州鼓乐在乡村的三大代表鼓种。

  绛州鼓乐凭借锣钹鼓板、管弦丝竹,而以鼓为核心,运用花敲干打,通过鼓棰同鼓接触面不同部位的角度、力度、速度多方位的变化,调动鼓和配套器材的各个部位不同声响,变化音色,丰富音韵,组成典型语汇,并用肢体语言相辅,营造氛围,构成情境,将表现的对象溶入音符,使有限的鼓乐语言在可感知的音符曲线行进中无限运作,以鼓说话,演绎故事,盖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同新绛“人性刚悍多勇敢”,横竖相连,与当地的民间艺术,一脉相承,是新绛县地方文化原生态的时代体现和艺术再现。

  花敲鼓:又名花腔鼓.花庆鼓。俗称干鼓,为新绛县独有。全套乐器只有鼓、板两类,共计二十八件,其中二十四面扁鼓,代表二十四个节令,另有两副夹板,两副梆子,分别象征牛,虎、狮子、麒麟四种瑞兽,意取黄牛之忠,老虎之猛,狮子之威,麒麟之祥,以求时时吉祥,天天如意,月月平安,年年丰收。

  穿箱锣鼓:籍演人物,而咏一事,因表演者身穿传统剧装而得其名,整个队伍有上百人,是以演奏套曲为主。

  车鼓:又名鼓车,因鼓载于车上演奏得名,过去一般用于迎神赛社,现在已经成为民间的一种吉祥乐和太平乐,凡闹社火必奏此乐。车鼓是由古代战车衍变而来,具有一种披甲执戈和“象征战阵”的军威,奔跑起来如同战车飞奔,蹄踏声、铃铛声、锣鼓声融汇在一起,声震百里,动荡山谷。车鼓多为双打,将鼓心和鼓边交错起来进行花敲,不同凡响,别有风韵。鼓面直径一般都在一米以上,腔高也有一米左右,鼓钉盈寸,鼓腔一般绘有龙凤呈祥之类纹样图案,多为赤色,竖立大车首尾两端,稍有倾斜,伴奏乐器有锣、钹、五音锣和”个样景”,全部随车演奏,车的四周以物遮掩,装饰一新,首端高高突起,如同花门彩楼。车鼓分为人拉车鼓、畜拉车鼓、机拉车鼓三类。

  除上述三大鼓种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乡村都有本土以村名冠名的地方锣鼓,如南李村锣鼓、王村锣鼓、苏阳锣鼓、刘峪锣鼓、梁村锣鼓,站里锣鼓等等。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