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各位导演能教我看懂那些实验性话剧,如何分辨它到底是荒诞派还是一团浆糊?”这是日前举行的京港沪青年导演研讨会上,观众代表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上海一家剧团的代表断然予以拒绝,回应说:“在我的剧场里,我才是上帝,创作者才是上帝。”这一观点遭到其他青年导演的批驳。
北京导演邵泽辉说:“作为戏剧人,必须要和观众达成交流,我们得让观众明白给他们的是什么。”香港导演罗静雯认为:“要是没有观众,我不知道自己的戏还有没有存在的意义。最大的困难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正改变着我们,而不是我们去改变观众。”
上海导演田水则认为:“我不可能教会观众看懂某一出戏,你也不能勉强自己一定要从中看懂什么。重要的是,走进剧场。你所能感受到的就已是全部。”所有艺术作品,都是从个体经验出发的,不同创作者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观众也会有不同欣赏角度。
北京导演裴槐山支持这一观点:“你说这菜好吃,就别去研究其中味精几克,葱姜放了多少。”因此,“好吃就吃,不好吃就扔掉。”
导演们认为,这个问题涉及导演和观众的“互相寻找”。罗静雯说:“每一位导演都应该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如果表达足够诚实,思考足够深入,那么观众是有能力同你进行交流的。”邵泽辉认为,戏剧要寻找合适的受众群。荒诞派代表作《等待戈多》首演之后,恶评如潮,后来在一所监狱里演出,所有的犯人看了都哭了,这是当时真正能体会这部荒诞剧的观众。(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