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第60届柏林电影节,柏林电影节 > 独家策划 > 柏林现形记

柏林现形记之一:GAY片愈“堕落”愈快乐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耷子
2010年02月11日16:15

  堕入花甲之年的柏林影展,对同性题材的迷恋已持续了整整23年——从1987年至今,专门鼓励男男相扣、女女相亲的“泰迪奖”,令无数保守派和“放荡派”挥拳舌战连绵不绝,而最为骇人的是——在GAY片习惯性狂啃全景单元之后,今年的主竞赛单元亦开始向“类型电影”投怀送抱:从二男背靠背的《嚎叫》到二女胸贴胸的《孩子没问题》,你可以毫不费劲地怀疑:柏林“熊”和威尼斯“断背狮”,是否正一步一叩首地迈向那片田地。

  柏林影展为何GAY?

  对于这个正经人根本不想正面回答的问题,热情的柏林市民会用一个近乎完美的逻辑,给出一个匪夷所思的答案:那位人见人疼的柏林市长沃维雷特,就是一个GAY!这个在柏林本地极具号召力的政客,已连任市长职位,他对本土盛事的“放荡指数”可谓有目共睹:在欧洲福尔松街头文化节上,沃维雷特邀请性虐待组织来柏林狂欢,并在官方欢迎词中写道:“这个周末代表了我们对生命一丝不挂的痴情。”在他的竞选演说中,他曾公开声称:“我是GAY,这是件好事。”面对少数派的攻击,他直言不讳:“柏林是个开放宽容的大都市,各种兴趣爱好的人都能在这里过得很爽,我为此感到骄傲。”在暗藏杀机的公众视线之外,沃维雷特是GAY夜店的派对动物;在镁光灯下,他会挽着男友乔恩-库比基公开出席柏林电影节——无疑,每届“泰迪奖”获奖片都是他的心水,储藏室的录象带部部秀色飞溅。

  一座城市,一个市长,一群男人,除了假装看电影,他们显然还想玩点别的。

  柏林影展何时GAY?

  早在柏林墙被推倒之前,柏林影展就开始好上了这口——只是,在相对保守的20多年前,为数不多的人会真正关注柏林银幕上的“非常二人组”。1987年,西班牙GAY圈头牌阿莫多瓦拍出了《欲望法则》,此片虽在本土影响甚微,却在柏林套回了第一届“泰迪奖”最佳影片,这也为阿莫多瓦日后的继续妖孽奠定了基础。华语观众头一回知道这一奖项,约莫可以追溯到12年前:香港柔情大导关锦鹏,因《愈快乐愈堕落》一片在泰迪奖上称雄——从此,我们对泰迪奖的存在见怪不怪。话说泰迪奖设立之初,也是个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边缘性奖项,获奖者的“荣誉感”完全无法和主竞赛单元的幸运儿相提并论,不过,随着世界影坛创作多元化的发展,GAY片的风景也逐渐被专业人士看好:从1992年开始,泰迪奖被柏林影展正式纳入展映和评选体系,由专门的独立评审团商讨大奖得主,如前所说的那个柏林市长沃维雷特,最近几年几乎成为该奖的吉祥物,频频出现在颁奖礼上。

  相对于热衷宽衣解带的戛纳影展,柏林让GAY片从非主流到次主流、再到登堂入室,无疑彰显出了惊为天人的审美情趣,也呈现出世上另一种情爱体系的残酷与绝美。

  柏林影展如何GAY?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倘若把23年来参与展映的GAY片像牙签一样排成直线,绝不会比柏林墙短多少,问题是,这些电影的艺术质量究竟为哪般。其实明眼人早就知道,在泰迪奖设立的前15年中,真正可称为上乘货色的GAY片并不多见,直到最近十年——当GAY与LESBIAN成为公众的热点话题之后,电影的呼应力度才开始被人发现。以最近四届为例,在柏林高调登场的GAY片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被媒体讳莫如深地屏蔽,而是逐渐成为影展每日新闻的绝佳味精,全球各地的GAY片影人更是对影展提供的罕见平台趋之若骛。

  在2007年的57届柏林影展上,一部真实记录莫斯科同性恋者反歧视游行的纪录片《莫斯科Pride06》,在全景单元公开放映了三场,61岁的导演维拉蒂米尔-伊瓦诺夫,让“国际不再恐同”的理想愿景传播到世界文艺圈内;在该片的强烈感召下,次年的58届柏林影展“胆子”更大——一部由穆斯林同志导演帕伍兹-沙玛拍摄《异教徒之爱》(A Jihad for Love),居然将镜头对准了伊斯兰国家同性恋文化的汩汩暗流,让评委一边错愕一边猎奇。到了2009年的59届影展,诸如《米尔克》(后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剧本)、《哈维-米尔克的时光》(纪录片)、《同志服装店》之类的“主流GAY片”开始井喷,而对华语观众来说,一部由吕玉来(《孔雀》《看电影》主演)担纲的《无声风铃》,则悄然接受了柏林观众的喝彩:该片讲述了一个北京男孩和一个瑞士男孩在香港邂逅,之后产生了短暂而美好的爱情,只可惜瑞士男孩最终惨遭不幸而让这段恋情被葬送。电影本身几乎和《蓝宇》一个调调,但其幕后故事却令人动容——据说该片导演洪荣杰,在去年柏林的映后发布会上,因这部作品而回忆起自己已故的外国男友,不由泪腺崩溃,引得在场人唏嘘不已。

  柏林因为GAY片的存在,而让纠缠不清的哀愁与关乎情欲的幻觉有了释放的出口。

  柏林影展继续GAY?

  本届柏林电影节,显然在不遗余力地延续它的GAY片传统——甚至,它已从全景单元、论坛单元逐渐蔓延到了主竞赛单元。今年的竞赛单元中,有两部同性题材电影,分别是罗伯-爱泼斯坦和杰弗瑞-弗里德曼素联合执导的《嚎叫》、女导演丽莎-查罗登科导演的《孩子没问题》。爱泼斯坦和弗里德曼素拍摄于80年代的纪录片《哈维-米尔克的时光》,去年已在柏林重映,《嚎叫》貌似是他们创作生涯的又一个夙愿。而《孩子没问题》,则是好莱坞两大演技猛女朱莉安-摩尔和安妮特-贝宁合谋的最新行为艺术作品。

  詹姆斯-弗朗哥在《嚎叫》中扮演诗人艾伦-金斯堡,亚伦-特维特扮演艾伦的情人彼得-奥尔洛夫斯基。《嚎叫》本质上又是一部带有纪录片色彩的传记剧情片,影片的片名取自艾伦-金斯堡一首诗歌的名字,艾伦作为垮掉派诗人的代表,无论是诗作还是私生活都曾引起过不小的争议。其同性倾向与艺术成就之间似乎还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彼得与他之间的超友谊关系曾招来无数非议。相对于这一男男对上眼的经典案例,女女眼迷离的《孩子没问题》则可能引来更多的争议——柏林未把其列为角逐金熊的参评片,用心或许正在于此。《孩子没问题》讲述了两个女同和一个男人的故事。两女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中年女同,生活在一起实属不易,她们曾经的孩子非常关心她们,于是打算为她们找一个精子的捐献者,以改变她们的生活。然而,当那个男人真正来到了这个奇怪的家庭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至于规模依然庞大的全景单元,依旧被GAY片所包围,其中,最被华语影圈影迷关注的,是香港地区导演云翔的新片《安非他命》。此片是他的同性系列电影的第二部(上一部《永久居留》你一定看过),影片讲述了一个游泳教练和一个澳洲海龟之间的猛烈爱情,光看剧情就知道,彭冠期和白梓轩注定要在柏林露不少肉。费利克斯-米哈伊洛夫执导的全景开幕片《快乐的家伙们》,讲述的是在“恐同”社会环境中,莫斯科地下亚文化和易装皇后的表演者的辛酸。此外,《一部同志电影的诞生》和《乐队男孩》也是泰迪熊的觊觎者,前者陈列了剧作家沃尔玛-克劳利60年代以来推出的同性题材戏剧作品;后者则是威廉-弗雷德金的经典旧作,影片围绕一次由喜转悲的生日派对展开,本质上还是部心理教育片。

  由此可以确信,柏林对GAY片题材愈发看重的态势,已逐步与其“政治”当道的办展烙印旗鼓相当,“边缘化”和“亚文化”,将逐步成为柏林影展引以为傲的资本。

  

  
责任编辑:李娜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