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玉簪记》原是从高濓所作的明传奇《玉簪记》改编而来,但这出戏并不是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掌握了原著爱情的主线,撷取了其中爱情发展的几个精粹部分,从而浓缩串连成现在常见的演出版。由于化繁为简的缘故,因此也就无法像原著一样交代清“玉簪”一物的来龙去脉,和它在剧中的微妙作用。剧中对“玉簪”的处理轻描淡写,没有阅读过原著的观众看过此剧后,往往还是不了解《玉簪记》为啥叫做《玉簪记》。
正如编剧张淑香在《新版<玉簪记>的创意——圣俗色空的辩证》中所说,在这个故事中,“玉簪”一物正标示着传统古典小说戏曲常见的一种主题构作的原则与策略:“偶然与巧合”。由一个对象、一个人物或一件小事而引发一连串偶然与巧合的后续发展,但“偶然与巧合”效应的最终目的是在彰显其相反面的命定论。而这种规律应用在爱情故事中,就变成了姻缘前生注定。
在昆剧《玉簪记》中,略去了原著的前因后果,只撷取中间爱情发生发展的精彩部分,“玉簪”只在最后秋江送别才出现作为交换的信物。而在《玉簪记》原著故事中,“玉簪”是男女主角双方家长同僚为官之时指腹为婚的聘物,但在两家各居一方,久经变故后,这段婚约,几乎已不了了之。男主角潘必正甚至根本不知道曾有这段婚约的存在。但奇妙的是,男女主角却分别为了赴试与兵祸避难的缘故,在异乡的女贞观巧遇,在对彼此的关联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冲破藩篱,相恋相爱。当初父母作为聘物的“玉簪”成为两人临别定情交换的信物。
“昆剧《玉簪记》的这种安排,以爱情为核心,本身有另一种内在的完整性。虽然不能突显‘玉簪’所系‘偶然与巧合’的命定论的传奇妙旨,对于无论是否熟知原著故事的观众而言,并不至于造成观赏上的障碍。 ”张淑香这样说。(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