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讯 商业,还是艺术?对于电影导演来说,这永远是一个问题。而对于成长中的青年导演来说,这更是他们最大的困惑和难题。第四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的高峰会的主题是“两岸青年影像文化的新世代与新视点”,新的发展状态和趋势下的华语电影,已经走过了“远离工业体系”的时代,而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好商业目标和个人诉求之间的分寸与平衡。在电影工业的体系下如何表达自己,是现在的青年电影人新的“哈姆雷特谜题”。
警钟:中国电影是虚胖吗?
电影全年票房有望达60亿、第一家国内上市的娱乐公司出现,每天一块半的银幕增加数量,三年后有望超越100亿的年票房值,现在的中国电影在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的纪录。不过,中国的电影市场真的进入到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上了吗?也许一切并不那么完美。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知名影评人郑洞天指出,推动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几大要素已经快要用尽了。“每天一块半的银幕增加数量”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但这一趋势因为种种原因,有可能放缓:“今年上半年中国发行放映协会发出一个黄色警告,全国所有大中城市电影院修建遇到一个瓶颈,以前,所有房地产老板把电影院请到上场里来,都是优惠的,而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全国房地产商突然涨价,今年上半年,许多影院的初建因此停止了。”此外,郑洞天教授还谈到了档期上的无序化,他认为今年的国庆档期,《建国大业》的所向披靡,其他影片的暗淡,已经证明了蜂拥着抢占黄金档期的错误教训,而在他看来,几十部电影抢占贺岁档,不断变换上映时间的安排,则有可能导致同样的覆辙。同样持谨慎态度的还有台湾著名电影评论家、制片人焦雄屏,她列举了07年恺撒奖颁奖典礼上的一个例子,那一年一位获得了多项大奖的电影人,在舞台上当众质问所有人“当我们产业往上走时,我们的文化是多么可悲”——焦雄屏说,电影不应该表格化,数据化,不应该是虚胖的,而应该保持多样化的发展,而这也许是票房飞速提升状况下的中国电影应该警惕的。
不抗拒工业 不迷失于工业
郑洞天教授说,参加前两届影像论坛时,他还在不停地劝说青年导演、电影人要接受电影工业,不要抗拒它,而现在他希望反过来说,因为他觉得在《疯狂的石头》后,却出了一大批“仿石头”作品。
电影工业是个“好东西”,著名导演朱延平认为,正是这些年大陆拍摄了许多部卖座的电影,才将中国电影的市场整体提升了起来。不过,在电影工业的快速发展下,创造力的下降、对于电影美学理解的缺失又成为了青年导演容易出现的问题。贾樟柯在高峰会上引用黑泽明的话“我一生都在寻找电影之美”来表达独特的美学理解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而在贾樟柯看来,这是青年导演易犯的问题。郑洞天则认为,单纯了为了找投资拍电影,导致了导演的“不思进取”。不过,众电影人一致赞同的是,要更简单地与电影工业相结合,在贴近生活的状态下表达自己。侯孝贤说:“其实这并不复杂,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史同样的电影,不同的制作方式,他们唯一要做的,都是要打动自己,打动了自己,你才能打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