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建国大业》,第一遍数星星,第二遍看剧情。数过了银幕上的星星后,其实还有两个幕后大明星,他们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王兴东和陈宝光。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建国大业》的两位编剧,通过他们,了解这部史诗性巨作的创作故事。《建国大业》两位编剧接受本报专访,揭秘《建国大业》编剧王兴东陈宝光揭秘幕后故事:
王兴东:要表达主题不是展览人物 人物小传
王兴东 1951年生于辽宁大连,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一级编剧。
其作品《留村察看》、《孔繁森》、《良心》等获得政府华表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蒋筑英》、《离开雷锋的日子》两次获得华表奖最佳编剧奖和13届、1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为北京奥运创作的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引起热烈反响。
《天国逆子》在东京第七届国际电影节获得大奖;广播剧《深情》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1999年,他写了国旗的诞生———《共和国之旗》;2009年,他写了新中国的诞生———《建国大业》。
他就是王兴东,著名编剧,全国政协委员。
就在《建国大业》导演和演员们频频在台上亮相的时候,这部作品的原创作者之一王兴东忙着自己的话剧《北平1949》,“这是我在《建国大业》之后下的一个小蛋,是写傅作义这位对于北平解放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
这样一部史诗性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故事,王兴东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一一道来。
如何展现如此多的历史名人
华商晨报:《建国大业》为何以召开第一届政协会议为主线?
王兴东:怎么打仗,三大战役都表现了。我写开这个会的初衷就是让大家看完电影和小说后,了解政协会议是怎么回事。而且里面涉及众多名人,宋庆龄,李济深,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等共600多位。这次盛会意义重大,所以有了《开国大典》《大决战》后,我还要写这个会议。
华商晨报:涉及这么多历史名人,创作前心里有压力吗?
王兴东:那些名人,不能每一个人都写,那样三十部电影都写不完。一个剧作家最主要的就是提炼,就要找到一个焦点。
我是要表达主题而不是展览人物形象,因此确定以毛泽东为主角,然后重点写了宋庆龄,李济深、张澜三位非共产党的副主席,采用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结构。如果没有当了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经历,我也不敢写。
华商晨报:创作前要做哪些功课?
王兴东:计划写的时候,就开始大量阅读。我在开政协会议时,经常遇到一些名人的后代。徐悲鸿的儿子是我的好朋友,几次开政协会,我俩都在一个房间住,非常熟悉。说到他父亲徐悲鸿都说是个大画家,我要写这部作品时就从他是政协委员的角度了解。当时国旗确定之后,颜色由徐悲鸿来定,最后调成国旗红,很多书上都写过。
再有就是王蒙先生,他曾经是我们政协文史委的主任,他给我讲了很多关于召开第一届政协会议的事情,比如:冯玉祥在黑海的船上被大火烧死,李济深乔装商人从香港冒险北上,张澜在上海险遭暗杀。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选素材
华商晨报:在资料收集、采访过程中,让你感触最深,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王兴东:城南庄遇险。我曾经到阜平县城南庄看毛泽东险些被炸的地方,在毛泽东居所门前,看到房前木柱上留下的弹痕。其中一个细节非常打动人,就是毛泽东给做饭的炊事兵一支香烟,炊事兵舍不得抽。后来,炊事兵牺牲后,毛泽东在他坟前摆了几支香烟。就是范伟演的那段。我就是在大量的历史素材中进行提练。
华商晨报:这部作品中有很多重大的揭秘,历史是公开的,你是如何发现这些秘密的?
王兴东:就是平时的细心积累和不断地查阅资料。就像设计国旗这个环节,是我在一次参观《国旗在我心中》的展览,了解到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是上海的一个市民,我原来以为是集体创作。一个普通市民设计的,怎么会确定为国旗的呢?
我为了了解清楚这件事就去中央档案馆查资料,查阅了大量第一届政协有关国旗、国歌的史料和会议记录。设计国旗的曾联松当年32岁,是上海的一个职员。当年政协开始征稿,他就投了稿。最早大家同意一个黄杠下面一个五行星的设计,但张治中反对,后来就从2992个设计中,选出了38个好的图案,做成了一个册,让每位代表都选。后来田汉力主五星红旗这个。我在上海采访过他,1999年去世了。
也是根据这个故事,我在1999年写了电影《共和国之旗》剧本。
为什么坚持用《建国大业》为片名
华商晨报:这样一部史诗性巨著,创作是否顺利?在创作过程中,又是如何核对史实的?
王兴东:我写了五稿还不满意,当时是2008年,我媳妇就说,快写这个剧本吧,再不拿出剧本,拿什么给60年献礼。我把剧本给她看了之后,媳妇说很多都是以前片子中没写过的,可以拿出去了。
为了资料准确性,我找到了好友陈宝光,他比我小一岁,专门研究毛泽东的。他爸爸是前北京档案局的局长,有什么问题他去核实。
华商晨报:取“建国大业”这个名字有什么波折吗?
王兴东:有人曾提出名字能不能改,我坚持不改。这个名字在两本书的史料中都提到了。一个就是1949年8月28日,宋庆龄从上海到北平参加会议,毛主席上车和她见面时说,“我们欢迎您来北平,共商建国大业。”
另外在李济深的一本书中,写李济深北上参加会议时也提到了建国大业。有人说和“开国大典”有点重复,现在是越来越响了,现在中影集团都出“建国大业”的月饼了。
华商晨报:沈阳对建国大业有哪些贡献?
王兴东:1949年1月,李济深一行人从大连到了沈阳。在沈阳,李济深看到了东北的农民赶着大车去支援前线,他还参观了沈阳钢铁厂等很多地方。这对他参加政协会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后他起草了致毛泽东、周恩来的电报,表了决心。
陈宝光:我们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 人物小传
陈宝光
1952年出生,现就职于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杂志,副编审,已发表电影评论20多万字,曾三次获电影评论奖。
著有长篇小说《离开雷锋的日子》(与王兴东合作)等。
《建国大业》的小说和剧本都是由两个人完成的,其中之一的陈宝光是位电影人。
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称自己喜欢纯文学,因为纯文学的地位没有影视高,他希望文学和影视联姻。
他十分低调,不喜欢和演员在台上凑热闹,但对于编剧的地位他认为还有待提高。
演员阵容庞大的利和弊
观众一时难了解故事,但回头有弄清楚的愿望
华商晨报:电影公映,看到自己的作品有如此巨大的阵容,是什么感受?
陈宝光:看到这么多明星来参演,而且不要报酬的时候,真的很感动,大家对祖国都有一份感情在里面。其实是题材大,才可能聚集这么多明星。
华商晨报:演员阵容庞大的问题是,很容易就削弱了观众对剧本身的关注。
陈宝光:这个是肯定会出现的情况。你先看到李连杰的脸,回头再想他演的是谁,这个画面就过去了。把李连杰转变成剧中人这个过程,是符合人的思维特点的。演员太多,好处是看着不闷,但对史实不了解的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但不用明星,剧很扎实,估计也没这么多人看,货再好有什么用啊?
用了众多明星还有一个好处。看了明星之后,李连杰演的是谁?你就可能有要弄清楚的愿望,之后你就会找书或者上网了解你感兴趣的那段。
华商晨报:现在看电影效果,和你创作时的预想相差多少?
陈宝光:整体差不多。采取明星来扩大效应,手法没有想到,火的程度也出乎我们的意料。
电影里的虚构画面
电影创作有这个自由,是为了艺术的表现
华商晨报:《建国大业》吸收了哪些史学界的成果?
陈宝光:我们参考了近百本书,都是在党史方面很权威的出版社,如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在小说中,我们还找到了《毛泽东年谱》,在解放前那段,毛泽东每一天做什么书里基本上都有,使我们的材料非常准确。没有这些方方面面的史料,这本书很难完成。
华商晨报:在创作方面,和王兴东是如何分工的?遇到分歧,你们又是如何来协调的?
陈宝光:我们两个是互补型的,各有侧重,他在影视编剧方面是专家,我在党史这方面比较清楚,在小说创作上我负责更多一些。他提出一个设想,我就去找党史看能不能证明他的设想。我把我的意见都说出来之后,如果他还是坚持他的观点,我是服从的。在这部小说上,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创作。
华商晨报:这样一部大制作,涉及人物众多,你们和导演韩三平是如何沟通的?
陈宝光:剧本交给剧组后,就该导演的二次创作了。有些地方我们要坚持,我们认为不正确的东西要规劝,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
华商晨报:电影里哪些画面是虚构的?
陈宝光:毛主席在西郊阅兵,刘烨演的角色喝醉酒的那段是虚构的。宋庆龄在街上看一群睡着的战士,这个情节也是虚构的。还有五大领导人喝酒喝到高兴时在那唱也是虚构的。
华商晨报:这不是和历史有出入吗?
陈宝光:电影艺术需要煽情,根据情节需要,电影创作有这个自由,和一些完全纪实的文学不一样。
这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艺术的表现。电影时间短,横跨那么长时间,需要高度浓缩。
华商晨报:在商品经济时代,“文学必须占领影视阵地”,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陈宝光:以前纯文学占得那么高的地位,现在让给影视了。纯文学和影视联姻,还能火一把,要不很多都郁郁寡欢了。
本报记者
杨东城
作家出版社
健康信息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