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独家连载:《功夫片的秘密-动作导演艺术》(18)

2009年07月24日09:1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搜狐娱乐
《太极张三丰》剧照
《太极张三丰》剧照

  第二节 上肢的体语

  上肢体语一共分为肩的体语、手的体语、臂的体语、背的体语、胸的体语5种。

  一、肩

  我国的礼仪风俗中,肩是不许乱动的。肩乱动,头不稳,非君子之相。在武侠电影中,打斗者的肩膀不但有武术的技术意义,也有表现人物性格品行的作用。

  1.两肩低垂

  在中国武术散打中,打斗者在演练套路(比如太极)或实战格斗中,须“沉肩坠肘”。这是为了将人体重心尽量集中下沉,也是为了放松肌肉,以便增强动作的速度和爆发力。

  动作导演、武术指导在设计一场严肃的打斗时,必然要求动作演员在基本格斗姿势上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

  《太极张三丰》中,张君宝林中练太极和结尾用太极打败董天宝,他双肩始终自然下垂,做到了太极拳的“立身中正”。

  从造型意义看,武侠电影中打斗者如果是削肩,就给人一种精干灵活的感觉。在香港灵幻功夫片中,这是僵尸的特殊造型,打斗起来显得鬼魅、恐怖。

  在20世纪70年代很多港台武侠功夫片里,画面比例常是5∶4,致使打斗者身材变得瘦长,双肩被拉成宋体“八”字,在打斗中便显得格外灵活、轻盈。双肩被拉长,头就突出了,做起动作就有一种英姿飒爽、顶天立地的感觉。

  《玻璃樽》中,与成龙在仓库对打的小个子Brad Allan就是典型的削肩,打斗起来灵活诡异,让一向以灵活著称的成龙难以招架。

《玻璃樽》中小个子Brad Allan打斗灵活诡异

  2.两肩高耸

  从武打场面的技术层面讲,武侠功夫片中打斗者如果两肩高耸,大多为了以肩膀保护头两侧,表示此人在打斗中处于被动地位。

  从电影造型上讲,有时为了塑造人物的威严、冷酷、变态,会为其设计一副耸肩。拥有这一造型的多为外表强悍的武夫。

  《大话西游》中,牛魔王就是大耸肩,结果被发怒的孙悟空咬下一块肉;《阴阳法王》中的地狱判官、《鬼画符》中的钟馗等都是耸肩,打起来虽然不方便,但是唬人的好方法。

  3.一肩高一肩低

  从武术技术看,现实的打斗、练功要求习武者必须两肩保持水平。但是,在千变万化的实战中,为了攻防需要,打斗者的双肩经常会一高一低。这本是正常现象,可在专业的动作导演手中就能变成动作设计的“戏”。

  《蝎子战士》中,刘家良与元振在院子里打斗,刘家良就通过观察元振出腿前肩膀的下垂判断出他的动作,从而以截腿压制他的高踢。这是刘家良在宣扬他洪拳“腿不过腰”的理论。在他导演的《烂头何》中,通过刘家辉教汪禹踢腿的场景,这一点再次得以强调。

  二、手

  手的动作非常丰富,在京剧和舞蹈艺术中都有十分精致的表演样式。中国武术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无论是格斗实战还是套路表演,对习武者手势的强调也一以贯之。

  武侠电影中的武打动作往往以手势的变化暗示打斗者的技术特点和心理情绪。它是动作导演营造武打场面专业感、严肃性,创新动作情节的通俗手法。

  1.手心朝上张

  中国传统武术中有不少手心向上的手势,比如咏春拳的桥手、太极拳的揽雀尾。

  《黄飞鸿》系列中,黄飞鸿(李连杰饰)面对对手时的标志手势,就是单手(或双手)手心朝上,既表明黄飞鸿南拳宗师的身份,也暗含“任凭对手放马过来”的自信。在影片《叶问》中,叶问(甄子丹饰)也以“双手手心朝上”为标准的攻防姿势。

  《西域雄狮》片尾,黄飞鸿(李连杰饰)与大反派对打,两人将一枚硬币踢到空中,再次交手后,黄飞鸿右手“手心朝上张开”,硬币正好落入掌心,黄先握手,再收手,动作潇洒,节奏明快,将黄飞鸿标志性手势做了功能的延伸。

黄飞鸿的“招牌”架势
黄飞鸿的“招牌”架势

  2.手心朝下张

  手心朝下张开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常用动作,太极拳中的“捋”、“按”都有这个特征,大成拳“猿猴势”的双手如此,武术演练者的收功动作也如此。

  武侠电影的动作场面除了直接借鉴舞蹈、戏曲的这一手势外,打斗者交手中手心朝下张还代表着以拍、拿、捋、按等为技术要领的防守动作。我们经常看到功夫片中,面对对手连踢,打斗者双手不断下拍对方脚面,连消带打,拿住对方脚踝,顺力反击。比如:电视剧《精武门》中,霍元甲(高雄饰)擂台决战石井英明;《一刀倾城》中,王五擂台上连拍花拳师傅空中连踢。

  3.握拳

  这是武术格斗的起势手势。在武打场面中,握拳通常用来表现打斗者内心剧增的愤怒。

  李小龙的《精武门》中,汉奸带领日本武士把“东亚病夫”的牌匾送到霍元甲灵堂,并当众侮辱陈真,抽其耳光。性格坚强的陈真此刻拳头握得越来越紧,加上“咯咯”的音效和特写镜头,陈真怒发冲冠的情绪让我们感同身受。

  另外,这一手势也代表着一种武力的威慑,最初见于李小龙的《猛龙过江》,片中的李小龙面对无法进行语言沟通的意大利老板,以双拳紧握告诫对方别再骚扰,生动又富有喜剧性;后来,周星驰《功夫》里的包租婆(元秋饰),叼着烟,向斧头帮大哥做了这一手势,令人捧腹。

  4.伸大拇指

  这一手势在中国武术中并不常见,但通过动作导演的设计,可以成为动作场景中表现人物心理、制造打斗趣味的手段。

  李小龙是这一手势的代言人。《猛龙过江》片尾李小龙与罗礼士大战,他远远望见高高在上的罗礼士,罗伸出大拇指,慢慢转手朝下,以示鄙视;第一回合的交手中李小龙被打倒,对手再次做出这一手势,潜台词是“李小龙你太差劲”、“中国功夫差劲”。这种带有侮辱色彩的手势立刻激起李小龙的强烈反击。

  在世界任何武术格斗流派里,几乎都要求打斗者出手时不能伸出大拇指,因为这样很可能被对手擒拿,在进攻中挫伤。因此,武侠功夫片中的打斗,如果要表现动作的专业感与严肃性,就不能随便突破这一点,这也是体现动作导演水准的细节。

  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些功夫片一味强调连续的对拆,忽视打斗转换时的造型。传统武术讲究手、眼、身、法、步,打斗者对峙时的手势往往处在镜头的前景,是人物武功水平和身份特征的标识。

  1972年的《龙虎斗》片尾,王羽与罗烈雪地大战,二人对峙,都以无门无派的“大爪”示人,五指分开,大拇指高高跷起,像随时要抢东西,实在粗糙难看。这种情况在专业性极强的刘家良影片中极少出现,除非专门表现五形拳中“龙”形、“虎”形手法。

  中国内地竞技武术的改革对武术中的掌作了严格细致的规范,大拇指必须自然弯曲,紧贴手掌。标准的手势被后来很多功夫片沿用,不但体现专业性,也具有审美色彩。

  5.伸食指

  武术中,伸食指是点穴功夫,也是螳螂拳的代表手型。除了可提高银幕打斗的新意之外,还可用来指示对手或伤口,表示“等着瞧”、“小心点”。

  徐小明的《夺标》片尾,小哑巴(肖明玉饰)与张凤(张卫健饰)在仓库再次交手。小哑巴用食指指着张凤,再指自己脸上的疤痕;张凤也指着小哑巴,再指自己的伤疤。这些动作不但表现了他们此刻的愤怒和急欲报仇的心理,也揭示出“前戏”中的人物关系。

《猛龙过江》片尾李小龙大战罗礼士

  三、臂

  在武侠电影的武打场面里,臂膀的外形动作除了说明人物力量的强弱,还具备很多其他的语言功能。

  1.单手上举

  武术中除了必要的防守,一般不提倡手臂上举,暴露腋窝。但是,武侠片中的重击往往采用空中单拳高举然后猛力下劈对手的动作,其结果往往是重创对手。

  《新精武门》中,周星驰在擂台上被师兄痛打,血流不止;后来师兄跃起,单拳上举,直劈周的脑袋,周重伤倒地。这一击用了慢镜头加特写,配着师兄变态的叫声,显得很致命。

  2.双手上举

  武术中“霸王敬酒”含有这个动作,多是正面人物的体语。

  “霸王敬酒”一般用来防御对手劈头盖脸的重击。比如:《龙行天下》中李连杰在天台与美国高手对决,对手以一个空中前空翻加下劈腿向李的头顶打来,李以“霸王敬酒”防御。

  3.前伸

  双手前伸在武术中表示攻防一体,也表示礼仪上的“请”、“欢迎”。比如:南拳有一招“一指定江山”的起势,双臂交叉置于胸前,以示对对手的尊敬与谦让。抛开技术问题,从这一体语中包含的道德意义看,双臂前伸的格斗姿势带有明显的高手风范,比如胡鹏导演的《黄飞鸿》中黄飞鸿(关德兴饰)的“摊手吊马”。

  4.下垂

  在武术格斗中,手臂下垂意味着打斗停止,代表着战败或战胜,是打斗情节的休止符。但是,在武侠电影的动作设计中,为了表现高手风范,导演往往让其在面对对手的连击时双手下垂,只凭身法和步法躲闪。这是一种高姿态的防守,是鄙视对手。

  5.后伸

  这与“背手”动作一致,在武术格斗中极为少见,在武侠电影的动作设计中可以起到比“下垂”更为夸张的艺术效果。一个打斗者双手背在身后与人过招,不是因为双方功夫水平差距太大,就是因为此人狂妄自大。

  6.平张

  在生活中,平张双臂可以表示坦白、热情、奔放。在武术格斗中,这样的动作自然不符合实战需要,因为会中门大开。但是,通过电影艺术的处理,这个动作可以反衬人物形象的勇武和豪迈。

  张彻的《大刺客》片尾,聂政(王羽饰)被众多官兵包围,血溅杀场,他一直双臂平张,浴血奋战,即使“盘肠大战”,也依然大张双臂,豪情气贯长虹。

  7.前屈

  武术格斗中双臂前屈,大多是在防御,这与西洋拳击一致。武侠动作电影中两臂前屈的打斗者,一般是防御对手对头部的连击,暗示对手“来势凶猛”。当然,针对不同的情节、人物有不同的设计。

  《精武英雄》片尾,陈真双臂前屈,防御藤田的横踢,边退边扛,仍被踢飞。“双手前防”是高手很少用的动作,但用了就暗示对手强大,自己全力以赴。

  《城市猎人》片尾,成龙双臂前屈,格挡对手铁棍的连击,看似手臂坚硬,一个回合后,疼得龇牙咧嘴、又揉又搓,这是功夫喜剧的惯用手法。

  四、背

  中国武术有句拳语,叫“人身十拳”。就是说人体的主要部分都可以作为武器参与打斗,“背”也不例外。近代许多武侠功夫片中,动作导演经常通过打斗者的背强调某一人物形象或某种情绪气氛。

  1.挺背

  健壮厚实的背部是许多赤膊上阵打斗者的必需条件,常常作为一段打斗的转场镜头,不但位于镜头前景,有时还占满画面。

  《一刀倾城》片头大刀队的晨练就以王五(杨凡饰)健壮油亮的背部作为第一个镜头的起幅,极富感染力。

  《碧血蓝天》片尾,赵文卓与连凯从楼上打至楼下,动作间歇转场,赵文卓脱掉外套,露出油亮健硕的肌肉。镜头就从他的身后自左到右摇过(背的近景,过肩见连凯),赵的背居于画面主体,显得勇武漂亮,也起到空镜头作用。

  2.躬背

  这种背形与一般打斗者无缘,但魅力无法抗拒的李小龙曾使“轻微躬背”的行走成为时尚。

  在个别功夫片中,为了制造噱头,导演会让驼背参与打斗。这样的角色往往形象怪异、面目可憎,非正派人物。但是,身形限制下的动作设计,也是动作导演的出彩之处。

  《烂头何》中,“残缺四怪”之一就是假装驼背,哈腰打斗,以背撞人,使烂头何(汪禹饰)别扭不适、防不胜防。

《力王》中樊少皇展现健壮的胸肌

  五、胸

  武侠动作片的武打场景中,胸部的主要用途有以下几种:

  1.展现胸肌,塑造英武形象

  男性打斗者打到高潮,往往脱下外衣,露出强壮的胸肌,让英雄形象亲切可感。

  《力王》中,力王(樊少皇饰)的所有打斗几乎都赤膊上阵,健壮的胸肌是他的力量象征。影片中他被对手(大岛由加利)点了死穴,无法动弹,最后以双拳捶打胸肌解开穴道,慢镜头展示胸肌的颤抖让观众相信这样可以解开穴道。

  2.炫耀胸肌,制造喜剧气氛

  有一种男性打手角色,身材彪悍,胸肌发达,仅凭身形就能吓跑不少对手,而他们以节奏感很强的胸肌跳动吓唬对手,使紧张的打斗有了笑料。

  《龙行天下》中,两名黑人打手面对矮小的对手,脱下外套,让两块胸肌伴随轻快的音乐节奏性地跳动起来,吓得对手认输,让紧张的打斗关系变得轻松可乐。

  3.以胸部被击表现对手的力量与情绪

  因为胸部有心脏,所以它一直是武术格斗的重点防护对象,自然也是对手重点击打的部位。因此,在动作设计中,胸部也是判断对手进攻意图和内心情感的窗口。

  《霍元甲》中,霍元甲(李连杰饰)在沽月楼大战秦爷(陈之辉饰),打到惨烈处,愤怒的霍元甲重拳连击秦爷胸部,“砰砰”作响。最后,霍元甲声嘶力竭,一拳直击秦爷裸露的左胸(心脏),秦爷应声倒地,当夜毙命。

  4.女性胸部被抓,制造喜剧情节

  在武侠功夫片里,女性的胸是“色”的象征。它可以被坏人侵犯,开启一场“英雄救美”的打斗。高明的动作导演可以以此设计出有趣的动作情节,表现人物身份和性格。

  《太极张三丰》中,张君宝客栈救护杨紫琼(女扮男装),乱战中张为了搀扶昏迷的杨,不小心抓住了她的胸,立刻反应过来,一缩手杨被摔在地上,张却在一旁自语“阿弥陀佛”。

  这一动作细节的设计不但让紧张的打斗变得轻松有趣,也表现了张君宝作为少林寺弟子正直传统的性格。

  

  
(责任编辑:长江一号)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